海员之家简介里面有一个标志性LOGO:海员使命(The Mission To Seafarers)。该概念是英国圣公会对全球海员通过福音传播宗教信仰一项使命。圣公会会在香港设立分支有长达超过150年历史,以海员之家名义形式为全球海员提供传播宗教福音及短暂的住宿餐饮的会所式服务,从建筑物本身来说,已经是第四次获得生命延续和重生,第五次能否重新焕发活力和昔日光采,很大程度视该团体和业界共同组成管委会,对商业运作之下未来的组织工作和营运之道而定。
根据帝国集团中标后公布消息,主席郭炳湘对中标感到喜悦和有一份荣誉感。他表示未来会与负有行政管理职责的海员俱乐部(Mariner’s Club)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重建发展。而俱乐部管委会亦马上作出反应,主席黎定基表示,尖沙咀海员之家会所已有50年时间之长,设施陈旧老化,远低于现代化标准,对日益提高需求的海员生活难免达不到要求。在未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重建计划将以新面貌为海员及其家属来港作短暂停留住宿、饮食、购物等提供新设施,更便该俱乐部能继续为香港港航业,教会及社区团体提供及扩展服务。
据了解,海员之家重建项目所在地块早已列入尖沙咀分区城市规剧大纲,城市规划委员会认为该地段及海员之家会址土地应列作商业用途,按地盘面积为2688平方米,获批准建最大总楼面面积是32263平方米,其中,海员之家会所可佔4600平方米,楼宇建筑高度不超过香港主水平基准175.5米。从已传出消息,地产发展商规划建一幢楼高33层高的综合性酒店及会所,总楼面面积约36.64万平方呎,其中,约5万平方呎面积归海员俱乐部作会所用途,其馀30多万平方呎则由发展商以商业化经营酒店用途。发展商有50年经营权,超过2047年,但需补地价。经营期满后,物业权要归还海员俱乐部。
换言之,未来中间道该大厦将来可能是「一厦两制」或「一厦两用」,整幢酒店由发展商统一规划,发展,竣工营运后,属于海员俱乐部的海员之家会所,将仍然按照海员使命组织确定任务,贯彻其既定向海员传播福音宗旨不变。在商业运作框架之下,负有管理职责的海员俱乐部将仍然按照既定管理章程规则,以会所加酒店形式经营。由于地方空间有限,会所设施,功能将根据社会进步,海员在新时代,环境之下新需求,或会有适当调整,但基本功能,设施将会保留,使用空间或有所取捨。

1967年5月30日,总督戴麟趾到海员之家主持开幕剪彩。酒店门外鑴刻纪念铜牌。
现有海员之家是一幢类似酒店结构建筑物,楼高12层,是六十年代设计兴建,1967年落成营运。重建第一步于今年3月初开始闭门拆楼,整理地盘,预计施工期是2年,至2020年落成。在施工期间,海员之家会所功能将一分为二,一部份福音传播、住宿、餐饮设施将迁移去葵涌货柜码头另一幢海员之家之内。
至于服务性的接待,谘询,联络工作,将临时租用尖沙咀永安中心闢作办公用途,作为过渡时期安排。根据俱乐部管委会与政府磋商结果,酒店发展商取得发展权外,除了要补一笔地价之外,另要向海员俱乐部管委会一次性支付2亿元,成立营运基金,作为海员之家日常运营的行政开支之用。
笔者很少去海员之家,对该组织了解亦不全面。上一次是在今年一月三十日,出席香港一位专责船舶融资银行家发布新书活动。在聊天中,主持人介绍租用埸地情况,透露该会所将是最后一次对外开放,原因是海员之家面临重建要停业搬迁。相隔不到半个多月时间,重建消息及内容已公诸于社会。
采写海员之家重建消息,个人体会是,由于少接触宗教团体,一堆有关海员福音和海员会所、俱乐部、使命、之家名字涌现,它们之间究竟是什麽关係,一度搞不明白,花了一些时间及请教相关人士,总算有些头绪。大体上,海员使命(The Mission Of Seafarers)是一项为海员传播宗教福音的信仰承诺,具有神感召力的一面,贯彻神对海员的关怀、爱护,传播是全球性,信徒是不论国籍、肤色、民族。
在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网站上的介绍,海员便命源起自十八世纪的1835年,英国圣公会牧师John Ashley去英国布裡斯托探望海员时,发现他们从未接触福音,于是他回应神的召命,主动关心处身绝望和险境中的海员,聆聼他们的倾诉和需要,向他们展现神的爱。他的工作促使圣公会海员事务的开始,同工、义工主动去关心海员,邀请他们到中心或宿舍接受服侍,更幇助他们与家人联络,并协助在医院、泊岸的船上或监狱的海员需要。
由1856年起,英国圣公会为海员发起成立海员使命的精神信仰,傅播福音,至今在全球300多个港口为海员提供短暂的「家」,并在超过100个港口设有服务中心,目的是让海员得到属灵及肉体的安息,方法是在当地设立一幢附有教堂的建筑物,以会所的佈置、环境、氛围,让到埗的各地海员感受在家的一种温馨感觉和生活情调,教堂开放让有宗教信仰的海员做崇拜聼福音。一般是教堂与海员之家连在一起,在香港是圣彼得堂,并由长驻牧师在堂上讲经。

中间道圣彼得堂
历史记载,英国圣公会是于1863年踏足香港,对海员传播福音的需要,派传教士来香港开辨海员之家(Sailor's Home),至今已有155年之长,可以説,见证殖民地时代全过程和香港回归。
香港百年来,一刻都末有停过填海来扩大土地面积。由于填海至海岸线的改变及其他原因,海员之家建筑物是四换地点,一代比一代赶上潮流,连同今次中间道海员之家重建,将是第五代建筑物。
回顾可知,第一代海员之家于1863年设在港岛德辅道西近西边街,当时渣甸等多家洋行以投地方式在海旁兴建码头货仓等,形成一系列商业机构和欧洲人活动区,圣公会在该处设立两幢建筑物,一幢是圣彼得堂,一幢是海员之家,针对欧洲人聚居地需要福音服务,逐渐发展出海员之家邹型,对象是欧美国家与香港开办航线船上海员服务。从历史老照片中看到,两幢建筑物隔住中间电车路遥望相对,应很有人气。

第一代在西边街「海员之家」,正面楼顶 Sailors Home1864 清晰可见
第二、三代海员之家发生于1911年和1933年,圣公会可能考虑到港岛码头羣东移和海军船坞,海员、军人重点是在湾仔,于是将海员之家和圣彼得堂迁去庄士敦道40号和高士打道40号。从老照片中可看出,当时两条街都濒临海旁,建筑物都装饰钜大英文字和徽号标志,在海上船舶遥望即可看到,可见教会在选址上是刹费心思。

「海员之家」、圣彼堂前三代建筑物分另别在西边街、庄士敦道和高士打道。从老照片中可看到,后两处都在湾仔海旁,方便海员上岸、落船活动。建筑物是欧式古典设计,造型完美。
从文字介绍上得知,教会很有办法,邀请到英国建筑师设计会所大厦,如庄士顿道海员之家是由设计香港大学陆佑堂的英国有名的Leigh and Orange Co(利安建筑公司)名人Alfred Bryer设计,建筑物风格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有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形体,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投资用钱是Hong Kong Land Investment,是一幢三层高古典楼房,当时在大楼顶挂上 :Seamen's Institute,与现在一组英文字不同。
至于高士打道的海员之家是一幢五层高的现代味建筑物,大楼又一次改用字:The Sailors' Home,一直沿用至今。大楼由1933年4月23日使用至1967年5月,共34年长,再搬至尖沙咀中间道。
海员之家第四次搬家,是放弃港岛转去九龙,什麽原因?不明。但从老照片中观察和印证到,当时英国海军基地添马舰总部一带有船坞、半山有美利道军营,英军在中环至湾仔一带海岸设立「海军饭堂」(Navy Cateen)。而另一传道团体中华循道公会在轩尼诗道与晏顿街交界兴建一幢四层高的红砖屋:海陆军人之家。尽管对象、服务宗旨不同,但总不免有时溷淆、重曡,形成无形,有形的竞争。
在此情况,圣公会将海员之家搬去九龙尖沙咀,是情理之中。且当时九龙仓在尖沙咀经营散货码头,远洋航线大船靠泊,海员在装卸货物期间,上岸在区内寻觅海员之家,地点适中,不用花太多时间。
现时位处中间道的海员俱乐部,于1967年落成,属于第四代,楼高十七层,是经过精心策划,以酒店结构为主的一幢複合式建筑物。至于内设圣彼得堂,可供天主教和基督教信徒使用。而教堂内现时除有一般宗教摆设外,亦有不少以前在船上使用的装备如铜钟,绳索等,为教堂增添一份航海味道。

中间道「海员之家」楼高12层,是酒店加会所设计,地点旺中带静,又在地铁站旁边,是旅游区一块宝地。公布重建,商业价值高。
1967年5月30日开幕时由港督戴麟趾主持揭幕。它继续为海员提供住宿设施,包括一些设备完善的家庭式套房及单位,以合理价钱出租,并且提供洗衣服务方便入住人士。裡面有一所圣彼得堂在星期日举行圣公会祟拜及天主教弥撒,至今已有50年光景。
星移物转,该大楼设施老化,陈旧,管理落后,幕一气沉沉。自2000年至今,经营一年不如一年,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入住率明显徧低。
据香港海员工会主席李志伟介绍,旺季入住率最高时是只有七成,一般平常入住率只维持四至五成,入不敷支。
据他称,海员之家会所式管理制度明显落后于时代,亏损经营原因是多方面的,会所采用入会会员制,只招待会员入住,外人是不接待的。
另外全幢大厦房间数量不多,约三十多间。最要命的是一部份房间是无厠所浴室,入住海员要使用楼层的公共厠所和浴室,即使后来攺建加装,但仍然有一部份房间是无厠所,这种不便,令海员都不想租住,影响收入。另外,保龄球室长期空置,无人使用,但维修保养仍然成为一项长期开支。而多功能厅是可租用,但只限旅行团体。种种规限和基本设施不足,尊致长期以来问丛生。

第四代「海员之家」设施、装备残旧,部份房间无厠所,难怪空房率高。
海员之家的商业运作,日常行政决策和重大事宜讨论研究,原来是由海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负责,属于政府谘询、监管的一个法定组织,代表人选由政府委任和认可,分别代表政府部门、教会、船公司、码头、商会、劳工团体,共十人组成,现任主席黎定基是怡和公司代表。在海员之家正门接待处墙上,悬挂一块铜板鎸刻的成员组成名单,一目暸然。
据李志伟介绍,由于海员使命是属于教会通过福音传播带有宗教色彩性质,不属于商业用途。百多年前殖民地政府是以带福利慈善政策租地,租金低廉,年租金四千元租出土地供教会兴建用途,但以管理条例作为法律基础规管,并成立俱乐部管理委员会监督。所有问题都在管委会商议决策之下进行,政府亦要聼取管委会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由于条例是百多年前制定,有些内容早已过时,由2001年开始,政府重组管委会,邀请业界代表人物加入,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香港航运研究中心 作者:陆元华( 香港航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大公报「航运与物流版」前主编。)
2018-02-28
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