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报记者亲历试航,一起来看造船人如何给海军“煮饺子”

2017-12-02730
  近年来,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下饺子”一般的速度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江南造船承担着确保海军装备按期保质交付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海军下饺子,锅在江南,掌勺人则有试航交船队。”日前,《中国船舶报》记者有幸获得跟船试航的机会,在数天的“摇摇晃晃”中近距离感受试航人的工作状态,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浩瀚的大海上,H2581船与补给船摇曳着前行。

  “XX.5米,XX.8米,XX.2米……”驾驶室不断传出两船间距的呼报。

  远在甲板上的李超将第一次亲身参与海补试验,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补给船上的间距电子显示屏,衣衫已被不断拍打的风浪浸透。

  在他身旁的师父吴亚春确认了一下自己的站位,又朝锚链的方向看了一眼,还不忘叮嘱李超两句。

  突然,“嗖”的一声,补给船上射出的引缆绳跳过海面,准确落入H2581船侧舷,水兵们快步上前,抓起引缆,迅速绑好,随后立刻回位,等待即将沿着引缆滑过来的管子。

  “在旁边看确实比自己操作更紧张。”吴亚春说,所有海试项目里,补给是危险性最高的。两船间距近、速度快,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意外。

  所以,江南造船H2581船试航交船队不仅在试验前和官兵们反复演练补给试验的各个环节,还安排了包括甲板钳工吴亚春和李超在内的8个专职补给站位。

  正是有了他们这些神情高度紧张的“观众”,H2581船缩减了一半的试航次数,所有重要专项试验基本实现一次性成功,意外一次也没有发生。

  忙碌的“总管”

  当吴亚春和李超注视着甲板上的一举一动时,唐卫忠正在机舱挨个观察着即将接通的管路和阀门,对讲机里的声音不断提醒他需要反复检查确认的设备。

  “海上补给是油、水同时补给,为了确保平衡度和安全性,涉及补给的管路要仔细检查确认,所有阀门的开关都要手动操作。”唐卫忠说。

  此前试航时该船出现过因稳压阀质量问题导致油压波动的情况,这让唐卫忠和兄弟们对此次海补更为重视,在上船之前已经对管系和设备进行了全方位的排查和检测。

  据了解,该型船的各种管子多达几万根,是普通散货船的6倍左右,唐卫忠他们的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因此,他们也被同事和随船官兵称为“总管”

  试航前,“总管”会提前两个小时备车;试航结束,待确认各系统处于完车状态,“总管”再下船。

  “甲板管系即将断开,海上油、水横补试验结束,请关闭阀门!”听到对讲机里的指令,唐卫忠按要求准确执行了规定动作,他稳定心神长舒一口气,叹道:“试航7年跟了好几艘船,第一次感觉这么累。

  淡定的“物业”

  “全体进入战斗准备!全体进入战斗准备!”

  广播里传来一阵急促指令,过道的脚步声密集又清脆。海补试验后,另一项重要专项试验即将开始。

  听到指令的宋磊停了一下手中的笔,然后继续记下过去一个小时供电设备的运行参数。

  作为船舶电工,他的任务是保障全船供电系统正常运行,这是事关试航成败最重要的工种之一。可在宋磊自己看来,他更像一个处理用电问题随叫随到的“物业”。

  试航前,宋磊和几个兄弟要爬遍全船,排查不同舱区上千台电力设备;试航结束,他们会重复一遍同样的动作;靠泊期间,宋磊也需要跟船一直待在一起。

  不过,试航途中,宋磊会比较轻松。“这趟试航,除了跟往常一样做好参数记录,我的额外工作就换了一个灯泡。”宋磊说,工作都在平时做到位了,试航时状态越轻松,说明设备越牢靠。

  “其实每到重要专项试验,听到战斗准备的时候,我们反而很淡定。”宋磊说,以前试航如果完成了重要专项试验,船的状态基本和真打了一仗差不多,可有得忙,现在的船,质量可靠性已经大大提高了

  “我的‘战斗准备’就是等会儿在站位数数试验的声响。”宋磊笑道。

  全能的“工头”

  与宋磊一样只能听声响的还有吴木强。他是负责全船机舱区域设备和管系安装、调试、运行保障的“工头”,必须密切关注6大机舱的风吹草动,活动半径基本就在集控室和机舱。

  在这里,吴木强不仅关注宋磊的记录,盯着唐卫忠的各种管子,还需要盘算全船人的用水,不时也要处理一些琐事。

  “一般情况下,我们几个淡水舱满载的水量为XXX吨,可以保证试航期间的正常用水需求。船上配有海水淡化装置和造水机,如遇突发情况,可为全船提供每天XX吨的新增用水量。”用水的账吴木强早已烂熟于心。

  他格外留心的是意外情况。比如,这艘船最长试航纪录是6天5夜,当时船上人多,不得不采取调小流量、控制时段等节约措施,确保用水供应。还有一些情况是用水时疏忽造成,比如清洗餐具、使用马桶,会导致许多杂物进入下水系统,一旦造成堵塞,也需要吴木强派人处理。

  “高精尖的技术工种要干,通下水道的工作也得干,哪怕‘五味杂陈’,干完吃不下饭,大家也没有‘味’难情绪。”吴木强说,试航无小事,为了按期交船,自来水公司加电力公司加燃气公司再加物业公司的各类杂活,都必须干好

  获救的“闺蜜”

  试航团队对船的呵护无微不至,对人,同样关爱有加。

  今年10月有一次试航,该船突遇恶劣海况,船体不断摇晃,不少试航人员出现身体不适。

  “那几天非常难受,头一直昏沉。有一天晚上,刚完成抛锚部署的操作,进舱还没来得及换下救生衣,又听到了起锚部署的指令,真有点搞晕了。”李超回忆说。

  当晚正在驾驶室值班的郭凯凯说:“抛锚后驾驶室得到紧急报告,一名女工因为剧烈呕吐,出现脸色发白、身体抽搐、心跳不稳等症状,需要下船救治。

  于是,经过各方迅速协调响应,刚刚抛锚的H2581船再次起锚,返航到指定海域,接应赶来的拖船,再由拖船将病员转送码头,换乘救护车去附近医院治疗。

  “因为值班,所以我全程护送那位女工下船、上岸、就医。”郭凯凯介绍,整个救送过程大概用了4个多小时,再等到女工身体状况稳定,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多了。

  郭凯凯的那次试航虽然“半途而废”,但他“护花使者”的美名变得众所周知。兄弟们经常拿此事打趣:“那女孩长得挺漂亮吧?下回我要是吐了,你送不送啊。”

  提及此事,腼腆的郭凯凯难掩羞涩,时不时也会尬笑一句:“别瞎说,她是我女友的闺蜜。”

  对不少人而言,下船就意味笑声,意味着地的安全感,但对H2581船试航交船队来说,靠泊的汽笛不过是在提醒他们新一轮工作的开始。

  甲板上,吴亚春和李超迎着凛冽的海风,开始抛锚解缆操作。船舱里,吴木强正在评估淡水舱需要的补水量;宋磊做着启用岸电的准备;唐卫忠将去检查应该关闭的阀件;郭凯凯的值班计划即将排定。

  他们心里都清楚,试航人真正靠岸,其实要等到交船……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