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8日凌晨1时开始,经过6小时的坞内注水和吃水实时观测,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H1509)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船坞内缓缓浮起。
起浮是大型邮轮建造的关键节点。伴随着H1509船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这意味着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从结构和舾装建造的“上半场”全面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阶段。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成竹在胸
据外高桥造船公司介绍,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实现首次起浮这一节点,H1509船较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用时缩短了1个月,在项目总目标工时降低20%基础上,利用57.2%的实动工时完成了超70%的项目整体进度,对比首制船同期提升12%。
记者此前随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先行工程室主任潘磊登上了正在建造中的H1509船,这位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第一块钢板切割”就参与其中,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和工程推进的“造船人”难掩兴奋,“我们这一代人造邮轮,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地方甚至连石头都没有,但最终我们成功了。在建造第二艘大型邮轮时,我们可以说是成竹在胸。”
记者了解到,邮轮为控制整体重量,外板采用了大量的薄型钢板,最薄处仅5毫米,相当于两枚硬币叠起来的厚度。因此,在邮轮外板焊接中极易出现大量的焊接变形,普通民船使用的大多是中厚板,外高桥船厂生产经验丰富,而薄板焊接技艺还是空白。在首艘船建造过程中,外高桥造船相继攻克大型邮轮薄板分总段在激光复合焊接、运输吊装、总组搭载等全过程质量精度的控制技术。
“我们已经实现了薄板智能生产线全面应用,薄板线胎位周期缩短40%,通过对邮轮工艺吸收再创新,现在能保障全船77个总段、42个分段的吊装任务,分段总段一次到位率达100%。”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部长助理张强介绍道,“外高桥造船通过对首制船设计建造经验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邮轮建造工艺架构,构建了邮轮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培养了一支技艺精湛的邮轮工程专业技术队伍。”
记者了解到,H1509船相较于首制船在船型尺度、房舱布局、系统配置和规范标准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总吨位增加0.64万吨达14.19万吨,总长增加17.4米达341米,公共区域和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也较首制船分别增加了735平米和1913平米,达到25599平米和14272平米,在整体建造效率大幅提升、多工种并行交叉作业显著增多的情况下,项目管控难度面临更大挑战。
如果把造船比喻成搭积木,那么第二艘大邮轮不仅搭得更快,还搭得更准。
据悉,外高桥造船实施包括大型总段移位、舱室材料总段封舱等新工法、建造策略、关键工艺共106项,进一步提升H1509船总段及船坞建造效率和质量。并通过全流程应用数字化造船工具等,构建适应邮轮“复杂巨系统”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对此,中国船级社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外高桥造船在邮轮的建造过程中,建立了一套非常智能化的制造体系,在每一个生产流程中都能做到数字化,这是中国造船业在技术上实现的又一重大跨越。”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大型邮轮检验项目组经理伊亭表示。
强化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
据悉,H1509船未来交付后将与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一样,由华夏国际邮轮旗下爱达邮轮负责运营,外高桥造船与爱达邮轮通过密切合作,致力于从设计建造、配套运营的供需两端,共同推动我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邮轮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邮轮设计建造能为船舶修造、母港、零售、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带来1∶14 的推动作用。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国产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表示,作为中国邮轮装备产业链链主,中船集团统筹领导外高桥造船充分发挥制造端的牵引作用,在打造大型邮轮全流程自主研制能力的基础上,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带动邮轮市场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建设本土邮轮配套产业集群。
目前外高桥造船成立专门的寻源项目组,重点强化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H1509船阳台工程包、升降娱乐系统等供应商已完成国产化替代。
中国正从造船大国转变为造船强国,船企产品不断向高端转型,大型邮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中国邮轮全产业链破浪前行,也让全球市场更好看出“中国实力”。
意大利船级社北亚区总裁思明礼表示,“中国在邮轮产业中投入巨大,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等都有了大幅提升,所以我非常有信心,中国邮轮产业将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根据规划,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H1509)将于2026年底完工交付。
来源: 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