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船舶流管控实施一个月,发生了什么?

2021-06-11793
  为进一步加强黄浦江水域通航秩序管理,优化黄浦江通航环境,服务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上海海事局会同上海市交通委,积极推动黄浦江均衡船舶流工作。自5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不解,有质疑,有支持,有理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该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什么?根据大家的意见建议,采取了哪些优化措施?实施一个月后的情况又是如何?

  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黄浦江水域是一条江面宽度不一、航道水深不等的狭窄水道,日均船舶流量为1200余艘次,船舶在黄浦江航行操纵难度较大。

  黄浦江通航呈现的特点:一是船舶乘潮航行规律造成重点时段交通流密集。黄浦江船舶航行呈现明显“赶潮型”规律,尤其是涨潮时段船舶流密集,船舶间距较小,弯道等狭窄水域应急力量不足,易发生擦碰等情况。二是核心段游览船与船舶高峰流叠加形成风险隐患。目前黄浦江游览船航线主要集中在杨浦大桥至南浦大桥之间水域,尤其是在晚高峰时段,密集的游览船航班与乘潮船舶高峰流形成交叉会遇,形成较大安全风险。

  采取了哪些优化举措?

  1扩展实际抵达时间与申报时间的偏差“窗口”根据反映的情况,船方顾虑多集中在能否按照报告时间准时抵达。在充分考虑船舶航行实际的基础上,我局及时优化调整,将半小时的偏差控制范围调整为一小时,并视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2调整申报时段船舶可选数量船舶流管控初期,按照吴淞初涨高峰时段每小时40艘、非高峰时段每小时20艘进行总量控制。部分船员反馈存在申报时段位置紧张的情况,需提前“抢位”。对此,我局及时调整申报时段可选数量,将非高峰时段每小时20艘调整至每小时40艘

  3考虑集装箱码头高效作业的实际情况部分内支线集装箱船由外高桥码头开航至张华浜、军工路码头靠泊,由于在外高桥码头的具体作业时间难以掌握,导致这类船舶无法及时申报进江时间。对此,我局将存在此类情况的集装箱船舶视同港内船舶进行管控,其申报不受时间、数量限制

  4优化由吴淞口进蕴藻浜船舶的管控举措对于通过吴淞口进蕴藻浜的小型船舶,考虑其航行不通过黄浦江核心段水域,对黄浦江船舶流影响较小,我局决定此类过境船舶的申报不受时间、数量等限制

  5对供受油船舶按照港内作业船和靠泊船管控一是部分供油船离开黄浦江超过4小时后再进黄浦江,因供油作业影响难以掌握进黄浦江的时间。本着便民服务原则,对离开黄浦江超过4小时后再进江的船舶仍按照港内船舶管控,不受申报时间、数量的限制二是部分过境船需在黄浦江短暂停靠进行受油作业,对此类受油船舶参照黄浦江靠港船舶管控,由水上加油站按照供油计划进行申报

  实施一个月后的情况如何?

  1吴淞口和黄浦江通航秩序明显改善5月份以来,吴淞口和黄浦江水域高峰时段船舶密度明显减小,高峰时段吴淞口进口船舶同比减少约20%出口船舶同比减少约17.7%

  船舶多排并行现象明显改善,由原先多排并行转变为不超过两排,且前后安全间距得到明显改善,航行井然有序,安全更有保障。

  2大小型船舶错峰分流航行按照大小型船舶错峰分流的管控原则,大型船舶进口时段,小型船舶明显减少,大小船舶分流态势明显,避免了低速航行小型船舶对大型船舶航行和靠离泊的影响,提升了大型船舶的通航效率和靠离码头的安全度,降低了大小船舶间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

  3黄浦江船舶滞航、淌航、碍航情形减少采取了船舶和码头动态报告举措后,拟靠泊黄浦江内码头的船舶均按照码头申报的时间进江靠泊,避免了船舶因无明确靠泊计划而提前进江候泊,减少了黄浦江内船舶滞航、淌航、碍航情形

  4游览船和过江轮渡航行风险降低游览船和过江轮渡因避峰停航的班次大幅减少。据浦江游览公司反馈,管控举措实施后,黄浦江船舶密度减小、航行间距变大,游览船航行更加安全。据轮渡民丹线统计,4月份过江轮渡避峰停航43班;船舶流管控工作实施后,5月份过江轮渡避峰停航10班

  这些初步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港航单位和广大船员的积极配合。下一步,上海海事局将持续优化黄浦江均衡船舶流措施,在进一步加强黄浦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完善报告平台功能的同时,做好现场交通流疏导,进一步提升黄浦江通航效率,并根据航运企业、船舶、码头单位的反馈情况,动态调整优化相关举措,不断提升黄浦江水域总体安全度。

  来源:上海海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