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联创认为,该《意见》的第三条: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中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原油进口、成品油出口",这一措施的推出或将使得长期处于垄断局面的成品油出口环节再次开闸。
随着近年来我国地方炼厂的迅速崛起,我国的炼油产能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净增3200万吨/年,全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8.63亿吨/年。其中,民营企业炼油能力预计将提高到2.35亿吨/年,在全国炼油能力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25.6%升至27.2%。国内千万吨级炼厂数将增加至29座,其中有2座来自民企,其规模也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但受制于国内经济放缓及来自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国内的成品油消费能力不仅没能跟上产能增加的脚步,消费增速甚至还处于持续下降的阶段。这就导致了国内成品油产能过剩局面的加剧,据中石油预计,国内成品油的过剩产能将由2018年的0.9亿吨/年上升至2019年的1.2亿吨/年,同比增长约1/3。
由于国内成品油的消化能力有限,因此推动了成品油在近五年来的出口趋势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见下图)。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9年之前,国内的成品油出口量保持在2000万吨/年以下,2009年起突破了2000万吨。在经过了六年的酝酿后,2015年起,国内的成品油出口量一举突破了3000万吨,2017年突破了5000万吨。2019年1-11月以来,该数值已经达到了6022万吨,同比上涨14.2%,预期全年可逾6500万吨,同比增长11%。

我国的原油产量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历史峰值后,自2016年起进入了负增长的时代,2018年该数据已降到了1.89亿吨,较2015年下降了12.1%。但国内原油的加工量却在产能的扩张下持续增加,2018年国内的原油加工量已达到了6.04亿吨,较2015年增加了15.7%。国内原油自给自足的缺口也由2015年的3.07亿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4.15亿吨,增幅高达35.2%。
出于国内油田老化、保护剩余资源及走可持续性道路的考量,我国的原油产量已经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原油供应缺口只能更多地依靠进口来弥补。2018年,我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突破了70%,预计今年可达73%。
11月初,商务部网站公告了2020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其中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20200万吨,与2019年下发数量持平。
但在12月下旬商务部下发的《2020年首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显示,2020年国内首批原油进口额度总计10383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独立炼厂共计获得8369万吨,较去年同期(7586万吨)增长10.32%,占总配额(15264万吨)的55%。
随着国内成品油出口权限的放开,国内的原油进口空间巨大,更多的原油需求或将我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推向80%。这对于当前低迷的国际原油市场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利好消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针对多国及组织所发动的贸易战及经济制裁,令全球的经济大环境受损,并累及能源市场。此时,如果中国的原油需求保持强劲的增长,则为全球原油需求的复苏作出了表率。
但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来说,过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无疑会增加国内的能源安全危机。一旦国际油价上涨,就会增加巨额的成本支出,并减少成品油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一旦进口来源国出现了政治及经济的动荡,就会连带影响到我国进口渠道的畅通性。
由此可见,我国成品油出口权限的破冰,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放开成品油出口是大趋势,不可逆势而为。从中我国也要在原油及成品油的进出口环节、成品与价格环节多加审视,并与各产油国之间搭建好沟通的桥梁,增加海外的能源投资力度,并逐步规范国内的石油安全体系。
来源: 金联创能源 奚佳蕊
2020-01-02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