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今年煤炭进口总量平控目标,将煤炭煤炭供给侧改革红利保留在国内,进口煤限制政策再度收紧。
第一财经记者日前从业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分别在江苏和广州召开进口煤会议,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基本不再安排进口煤通关,个别为保障冬季供电有紧急需求的电厂,可以通过上属集团公司向发改委进行申请豁免。
另有一张广泛流传的电力企业要求不再安排进口煤的内部文件也指出:“(对于集团下属单位)所有尚未采购的进口煤能不采购就不采购,已确定采购的能推迟尽量推迟、规避风险。”
从11月15日中国北方开始进入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煤炭需求将大幅增加,一般而言,煤价将随之上行,但今年进口煤和春节把它分成了三段:12月31日之前的限制进口阶段;1月1日到2月4日,进口煤和国内煤的竞争阶段;以及2月5日之后的补库阶段。每个阶段只持续1个月左右,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就会有一个重大利空因素出现,将严重影响市场供需及情绪。

进入11月份以来,高库存和低日耗使国内动力煤市场持续低迷,并没有因为进入需求旺季而进入出现通常的价格大涨。甚至,从11月14日开始的限制进口煤的措施也没有使市场反转。
目前秦皇岛5500的价格处在僵持阶段,从基本面上来看,暖冬将使煤炭需求同比下跌,缓解供应紧张状况;大量低价进口煤在一个月后进入国内,将抑制旺季煤价上涨;最后电厂将再次利用春节假期时间增加库存,减少国内现货采购量。
在多重利空因素的压制下,预计煤价很难出现旺季上涨,从现在到春节前将从目前的630元/吨左右缓慢下跌到590元/吨左右,并且在之后开启漫长的下行之旅。
限制进口煤支撑煤价年底前由下行改为震荡
目前的市场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全国电厂高库存,进口煤受限,全国煤炭需求在增加但沿海需求较弱。其中限制进口煤对目前市场影响较大。去年全年进口煤炭2.7亿吨,今年前十个月进口2.5亿吨,如果完成平控目标,11月和12月两个月进口量限制在只有2000万吨。
Wood Mackenzie估计,其中冶金煤进口量大约800万吨,所以动力煤进口量只有1200万吨左右,同比去年这两个月的进口量减少2100万吨。这是一个很大的减量,但预计可能不会减这么多,今年进口量同比去年会有小幅增加,主要原因是截至11月15日,部分电厂进口煤已经超过去年进口量,而部分电厂还有进口额度,预计政府不会为达到平控目标而执行“一刀切”的政策。同时,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疲弱的需求和创纪录的高库存,并且预期进口煤迅速恢复,进口减量的影响基本被抵消。
首先,电厂需求低迷。进口动力煤主要消费地区,主要包括从江苏到广西等七个华东及华南沿海省份,火电发电量持续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9、10月这七个省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减少5%和9%,11月截至20日,沿海六大电的日耗也同比大幅降低。
主要有两个原因导致沿海地区燃煤发电量下降,其一是环保导致部分污染企业关停,电力需求下降;其二是沿海地区省份基本都有煤炭消费减量的目标,一些省份为完成目标而削减燃煤电厂发电量,转而从其他省份外购。
这两个因素在11和12月将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中央气象台预报由于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今年冬天将大概率出现暖冬,也将影响南方及沿海地区煤炭消费。预计最后两个月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同比大约减少1000万吨。
第二,沿海电厂的库存同比大幅提高,截至11月21日,六大电库存同比提高497万吨,Wood Mackenzie测算,六大电的发电量占该地区燃煤发电量的40%左右,因此,保守估计,目前整个沿海地区电厂库存同比提高超过1000万吨。
最后,港口的库存是大幅增加的,无论是北方下水港口,还是南方接卸港口。
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国内铁路对港口供应增加,大秦、张唐铁路为主,今年前十个月累计同比增加运量预计4000万吨左右;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由于环保检查,上游煤矿库存减少,库存转移至下游港口;第三,目前有大量进口煤由于报关时间延长,或由于现在的限制进口政策而无法报关,堆积在南方港口,但没有全面的数据。Wood Mackenzie估计上下游港口库存增量同比应该超过1000万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第一,虽然近日突然出现了限制进口煤的措施,但由于低需求和高库存,沿海地区今年年底的煤炭供应比去年宽松,因此不会出现去年年底的煤价大幅上涨的局面。目前整体上电厂不需要大量购买现货煤,部分电厂已经满库,甚至取消了部分长协合同。因此,现在北方港口由于现货需求减少,价格在旺季开始的时候反而在到港成本线附近维持。
第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进口暴跌的影响,煤价在未来一个月之内存在着上涨的动力。但实际上整个冬季留给煤价上涨的时间也只有现在到12月中旬这段时间。现在5500大卡进口煤到港成本约570元,而国内煤到港南方,成本大约在670元左右。由巨大的价差可以预见明年1月动力煤进口量将大增,可能环比今年12月增加1500万吨左右。因此电厂从12中旬应该开始控制国内现货采购量,准备迎接进口煤。受到这种悲观市场预期的影响,在12月中旬之前煤价不会有大幅上涨,预计价格在630元和650元之间波动,而从12月中旬到年底的两周时间里,煤价将逐步下滑到610元左右。

春节补库将再次成为明年一季度煤价下行的导火索
进入明年1月,进口煤和国内煤之间屏障消失,二者将展开竞争,去年冬天因为极寒天气,煤炭需求大涨,所以国内煤和进口煤同时上涨,但今年极寒被暖冬取代,预计不会再次出现同时上涨的局面,结果大概率应该是二者之间价差缩小,也就是进口煤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同时国内煤炭价格继续小幅下跌。
秦皇岛5500大卡在2018年春节前达到775元/吨,春节后两个月内煤价跳水超过200元/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沿海电厂大量进口煤炭,致使其库存大幅增加,从而在春节后减少了现货采购。
2018年一季度平均每个月动力煤进口量超过2000万吨,沿海六大电库存由节前2月7日的841万吨增加到节后2月28日的1387万吨,在3周时间内库存增加超过500万吨左右,日耗天数相应的由11天增加到27天。可以预期,今年电厂将继续使用这个策略,预计春节后电厂库存会达到历史高点。
综上所述,Wood Mackenzie对明年一季度国内动力煤市场持悲观态度,煤价在1月底2月初跌破600元/吨是大概率事件。并且在春节之后开始漫长的下行之旅。
进口煤政策及天气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大
在上述分析中,假设进口煤限制政策将在今年年底结束,并且政府可能设定2019年全年进口煤目标低于2017年2.7亿吨,但不会影响一季度的大量进口。但因为今年年底面临超量进口,政府在控制进口和保护企业利益之间难以双赢,因此也有可能2019年在给出全年进口目标的情况下,设定月度或季度进口配额,这样有可能使一季度每月海运动力煤进口量由超过2000万吨减至1500万吨左右,从而可能导致国内煤价在1月短期上涨。
国内供应方面,Wood Mackenzie的基本观点是,随着合规产能增加,国内煤炭供应日趋宽松,因此对煤价下行的预期没有反向作用。但实际上,虽然从2016年开始释放产能,煤炭产量却一直受到各种限制,如2017年的安全检查和2018年的环保检查。除此之外,2019年还有很多因素可能限制煤炭生产,比如春节期间煤矿停产的范围和时间、管理违规矿井、检查煤矿超产、关停小煤矿等,因此存在国内煤炭供应下跌的风险。
另外,对暖冬的预测也存在风险。在暖冬情境下,预计今年冬季全国因取暖而产生的煤炭需求量大约为2.5亿吨,如果暖冬变成类似去年的极寒天气,煤炭需求可能增加3000-5000万吨。这种情境将在春节之前反转煤价下行走势。
二、减煤?不是中国不努力,而是煤炭太重要
“摒弃煤炭,以减少雾霾,乃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只是一种幻想。
雾霾又来了。
虽然雾霾的成因很复杂, 但是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煤炭燃烧是重要的“罪魁祸首”。
自新能源兴起以来,人类致力于以新能源取代一次性能源,也希望彻底放弃煤炭,减少雾霾。
然而,真相却是,人类离不开煤炭。
先问一个问题:新能源鼓吹这么多年,煤炭消费量,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答案恐怕会让你意外:增加了。

全球能源消费量
2017年,全球煤炭消费量为37.3亿吨油当量,比2016年上涨1.0%。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正增长。
你也许会说,世界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煤炭消费量增加实属正常。
问题是,绝对量在增加,相对量也没有减少。

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占比
国际能源(IEA)的报告,也佐证了这一真相:预计到2022年,全球煤炭需求仍将高达55.3亿吨标准煤,与过去五年的平均值相同,没有大幅下降。
也就说,人类鼓吹新能源这么多年,煤炭依然坚挺,没有被“显著有效”的取代。
发达国家“摒弃”煤炭的力度很大,但都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先看芬兰。2016年,有媒体报道,芬兰预计到2029年禁止使用煤炭。注意,得等到2029年,还只是预计。
再看美国。美国俄勒冈州将彻底禁止煤炭的措施写入参议院一项法律。不过,时间规划到了17年后,禁止范围也仅限于公共机构。
再看德国。德国宣称要减少煤炭消费量,以便将碳排放减少 80%-95%。但是,这一计划的履行期限是2050年。
煤炭,想说不爱不容易。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同为一次性能源,近年来,石油的消费量占比持续下降,煤炭却不降反升,这又是为何?
最主要的原因是,煤炭的用途,无可替代。

分燃料全球发电量
《2018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过去30年间,全球的煤炭发电占比在40%上下浮动,几乎没有变化,始终都是发电的“绝对主力”。
反观石油,发电占比从10%下降到了5%以下。这也导致,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下降。
芬兰敢于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宣布要全面禁止煤炭,底气就是,煤炭发电占比很小,无关紧要。
再看德国,近四分之一的发电量仍然来自燃烧褐煤,口号喊起来,就要谨慎小心的多。
简单地说,只要发电依赖煤炭,煤炭的消费量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2040年前,煤炭都会是全球最大的发电来源。因此,到2040年,全球煤炭需求量也将会与2014年的水平相持平。
这个结果,确实让人有点沮丧。
天然气、水利、天阳能、核能,这些能源前景看好,缺点就是太贵了。
同样是发电,用煤炭,建个发电厂即可。用天然气,还要建管道、转换设备等配套设施,成本比修建发电厂本身还要高。据计算,天然气发电的成本是煤炭发电的2-3倍。
这个成本,发达国家可以承受,但对新兴国家来说,高不可攀。
先看印度。
目前,印度有2.3亿人口生活在无电区,电力需求将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长。
虽然可以使用再生能源发电,但是煤炭仍将担当主力。事实上,印度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增量市场。
再看越南。
越南第一大电源为水电,但目前大中型水电站已经基本开发完毕,大力发展燃煤发电是保障能源安全最经济可行的措施。
根据越南政府规划,越南煤电占比将由目前的40%提高到2020年的50%和2025年的55%,成为越南第一大电源。
最后看韩国。
煤炭发电占韩国供电的40%左右,韩国能源部表示,按计划到2022年韩国将建设20座新的燃煤电厂。
对于中国、印度、越南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推进城市化,都需要大量的能源。
只有煤炭,能够提供稳定、便宜的能源供给。因此,亚洲对煤炭的需求,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煤炭产量的地区分布)
甚至有专家预测,2020年前后,煤炭将超越石油,重新成为全球第一大资源。
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又是如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2008~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量,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比将下降到58%以下,到2035年,进一步下降到45%。
即便如此,煤炭仍然是中国最为倚重的能源之一。
不是中国不努力,而是煤炭太重要了。
除了上文分析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源安全。
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少油、缺气。在能源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一味地降低煤炭消费,必然要求增加石油、天然气的需求。
事实上,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了,而且还在上升。
短时间内离不开煤炭,又如何解决雾霾问题?
答案是煤炭的清洁利用。
比如发电领域的高效低排放燃煤技术,能够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中国的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年平均煤耗水平仅为276克/千瓦时,达到了世界最高效率。
清洁利用煤炭,比彻底摒弃煤炭,更具操作性。
现在看来,“摒弃煤炭,以减少雾霾,乃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只是一种幻想。
煤炭支撑生产了全球41%的电力、70%的钢铁和90%的水泥。未来二三十年,新技术可能会小幅度减少这些领域的煤炭占比,但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煤炭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此为我们治理雾霾的前提与常识,正如开着新能源电动车,一定要谨记,使用的电力大部分是旧能源煤炭生产的。
来源:吾爱航运网
2018-12-01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