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潜水的人可能会对加里曼丹岛(婆罗洲)很熟悉,
这个位于东南亚的世界第三大岛,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在它的东北边更是有多个潜水胜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有一群人视这个岛为家乡,
他们生于大海,长于大海,一辈子都游荡在海面上,有的甚至终其一生都不会踏上陆地,

“巴瑶”在印地语里代表“海上之民”,而巴瑶族也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支海上游牧民族,
数百年来,巴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以捕鱼为生。
远离陆地,远离人群,巴瑶族人建立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离岸社区,
不少巴瑶族人生活在浅水区的高脚楼里,
推开门,探出窗,就是蔚蓝的大海……

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条条又窄又长的木船,被称为“lepa-lepa”,纯手工制作,
这些lepa-lepa,是他们生活全部的依赖……

在木船上,他们打渔,休息,吃饭,娱乐,
有时候一连呆上几个月,除非不得已要进行交易,不然绝不上岸……
有不少渔民家庭干脆就住在木船上……
长期住宿使用的木船和专门用来打渔的木船不太相同,
船上会搭建有着矮矮平屋顶的船舱,系着各种花色的布条作为窗帘,用来抵御阳光和雨水,

船舱的屋顶既是巴瑶族人的晒衣架,也是人们吹吹海风的休憩场所……

小小的船舱里总是十分拥挤,大人孩子们都坐在里面,透过船舱窗户打量着海洋。
一般情况下,一艘船里大约会住一个5人左右的核心家庭,有长辈,父母,孩子,
但是由于大多数家庭非常贫穷,因此几个亲属家庭住在一起也十分常见。
如同传统的亚洲家庭一样,巴瑶族也是“女主内,男主外”,
简陋的厨房里,巴瑶族女人会负责做着各种海鲜料理,食材都来自于附近的海洋,鱼肉,海草,调味也十分简单……

由于海上阳光刺眼,不少爱美的女人会在脸上涂抹由米和草制成的传统Burak,用来防晒。

在巴瑶族人的船头上,
会放着各种简易的渔网,随时随地供巴瑶的男人们捕鱼……
巴瑶族男人大多非常勤奋,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们就会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潜水捕鱼。

而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游玩……
巴瑶族的儿童们不会像其他地方的孩子前往学校,学习算术或者科学知识什么的,
从小,他们的父母就会丢给他们一张网,教导他们如何潜水,如何捕捉鱼、章鱼和龙虾,

海洋就是他们天然的教室和演练场,
为了更好的潜水捕鱼,有些人甚至会在幼年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以减少水压带来的痛苦。
经过世代的发展,如今的巴瑶族人已经成为了“天生的水下捕手”,
他们非常习惯于水下的环境,可以轻松的在不佩戴现代潜水装备的情况下潜入20米深的海水,
一口气能游很长时间,直到寻找到有价值的海鲜,再从水里探出脑袋……

比起陆地人,巴瑶族人的眼睛也不太一样,
他们的双眼更适应水下的环境,在水下他们甚至可以比在陆地上看的更清晰……
有趣的是,如同一些坐游轮会“晕船”的陆地人一样,
适应了颠簸海浪的巴瑶人在踏上陆地后,偶尔也会“晕土”,完全不适应陆地的生活,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陆地的不喜甚至疏离,
对于传统的巴瑶人来说,他们几乎不会考虑“上岸”这件事,更别说陆地生活……
就算生病,他们也从不去医院,最多去买点药,在船上吃一吃……
他们唯一的上岸时间,就是“交易”。
巴瑶人的“鱼市”大多建立在沙滩上,在固定的时刻,他们会将船只停靠在岸边,

通过卖鱼换取少量的金钱,再在市场上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就匆匆返回大海……
长期的海上生活,让巴瑶族人对于时间和年龄的概念与其他人也不一样,
他们不知道长辈的年纪有多大,也不知道新生儿的出生日期,
这是因为,他们的计时方式与众不同,
只通过观察星象和潮汐来判断季节和年岁……

就这样,水成为了巴瑶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泛家浮宅,风餐水宿,他们与海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捕鱼,交易,就是他们的日常,孤立于其他人群,过着百年前祖先流传下的简单生活,
落后,朴素,平静,安乐,靠海吃海,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似乎也不错……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巴瑶人平静的生活注定被打破,
现代社会准则和主流意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者海上游牧人的生存方式,
原本说好“一辈子不上岸”的巴瑶人,
最近,居然……也上岸了……
据调查,近年来,生活在海上的巴瑶族人口数量已经越来越少……
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的融合。
因为世世代代在海洋上漂泊,巴瑶族人基本都没有国籍,得不到其他国家或民族认可,
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也无法前往陆地上的学校,贫穷+文盲使得他们经常受到其他人的偏见与歧视,
甚至时不时的会遭到海盗的勒索,绑架,甚至暴力袭击。
歧视、暴力和贫穷让不少巴瑶族人的生活日益艰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陆地上,
虽然是非法移民,但至少,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陆地上,他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随着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金钱的诱惑让巴瑶族人百年来的生存习惯产生了动摇,
许多人从船只移到了高脚楼,又从浅水区移到了沙滩,最后移到了村镇,
做体力工,做生意,做导游……
虽然他们骨子里依旧拒绝稳定,热爱漂泊,但还是最终屈服于资本和现实……
Pitt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小时候,他生活在巴瑶族的木船上,以打渔为生,
但是现在,他住在陆地的村镇上,成为了一名向导,靠着旅游业赚钱。
有的时候,他也会回忆自己在海上的生活,担心旅游业的薪水会不稳定,不过他并没有后悔自己做出上岸的决定,
现在,他还在努力通过工作弄到一个合法的身份证……
而像他一样渴望稳定,渴望身份证巴瑶族人还有很多,
虽然就算弄到了的身份证,也只是“二等公民身份证”,

但不管如何,他们可以合法的在村镇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让孩子接受教育……
这样,就再也不用再受到别人的歧视了……
而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上岸原因,
是现代渔业的发展,
巴瑶族常用的捕鱼区域里的鱼越来越少,他们的手工捕鱼方式无法与现代化渔业进行抗衡,
同时,巴瑶族的季节性“鱼市”也渐渐被普通的、以货币为基础的鱼类市场替代。
捕鱼很难捕,卖鱼也很难卖,赖以生存的捕鱼业遭到威胁,巴瑶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巴瑶人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他们开始非法捕鱼和破坏性捕鱼——
自制炸药,用火柴头、沙子和肥料混合放在空饮料瓶子里,点燃扔到礁石上,造成巨大的爆炸,
这会毁坏附近的珊瑚,但是也可以造成一定区域内大量的鱼类伤亡。

他们还会在海底使用氰化物,因为氰化物有麻醉作用,鱼类摄入后会晕过去但不会死亡,
这之后,巴瑶渔民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将水中的鱼捞上来,还能延长鱼类存活时间……
除此之外,巴瑶渔民还开采珊瑚,砍伐红树林……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勉强跟上了现代渔业的速度,赚到了不少钱,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短视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过度的捕捞,让鱼类资源明显减少,而爆炸等行为则对珊瑚礁三角区产生了严重的损害,
至于氰化物,更是无论对于被捕捞的鱼,还是对于整个海洋环境,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印度尼西亚政府和许多非政府组织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阻止,
他们先是限制巴瑶人可以捕鱼的海域,
在发现效果不佳之后,开始不断施压,强制让他们上岸定居,适应陆地生活……

不得已,许多巴瑶人搬到了潜水区和城镇,对陆地生活充满了不满与抱怨,
因为比起土地,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的水上生活,
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他们自找的呢?
当然,此时此刻,在东南亚明澈的大海上,
依旧还有很多倔强的巴瑶族人拒绝安稳,固执地选择在海面上继续漂泊……
为了防止这些“海上吉普赛”人对环境造成破坏,
不少地方政府也开展了一些可持续项目,帮助他们恢复传统手工渔业,提高生存技能……

只是,在如今的现实情况下,巴瑶族人能坚持多久?
他们会不会为了维持海上生活,做出更恶劣的事情?
谁也不知道……
但愿他们能守护住自己游荡于海的信仰,坚持自己百年来的手工渔业传统,
平静又和谐的和海洋继续相处……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2018-02-24
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