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十大港口9月进口集装箱量同比下降6.6%,扭转了此前数月的增长态势。知名航运分析师John McCown指出,这标志着美国港口可能进入一个持续且更为明显的下滑周期,趋势或将延续至2026年。
根据分析机构的报告,7月与8月美国进口量曾分别小幅增长3.2%和0.2%,主要因企业为规避新关税而提前备货。此前,5月与6月的进口量则分别下降6.6%和8.3%。分析认为,若关税政策不作调整,美国进口量将在未来一年继续出现明显同比下滑。

8月7日生效的美方互惠关税政策曾为已在途货物设立“豁免期”,即8月7日前在海外最后一港装船并于10月5日前抵美的货物,可免于加征新关税。这一条款使得8月大部分到港货物以及部分长航程船舶得以“避险”。但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豁免期结束,四季度的进口压力将全面显现。
关税冲击正在迫使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分析认为,一个成本高出10%的生产基地,如今若能避开25%的关税,就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受高关税影响的国家制造商,也正在将产品转向无关税市场。
全球集装箱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远东地区8月出口同比增长4.6%,全球集装箱运输量连续两个月创新高;而非洲、中东、印度及欧洲进口量明显增长,美国市场则持续萎缩。

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预计,2025年全年进口总量将较2024年下降3.4%,其中最后四个月跌幅或高达15.7%。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几个月,美国多数港口的进口量将持续出现两位数跌幅,下行态势或将延续至2026年。
以洛杉矶港为例,9月进口量下降7.6%,虽略好于原先预测的10%跌幅,但整体仍呈疲态。数据显示,8月北美进口量同比下滑9.9%,进一步确认了市场的下行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美国进口量的下降发生在对华关税暂缓执行期间。美方暂停互征关税的期限至11月中旬,但近期又传出拟对中国进口加征100%额外关税的消息。分析认为,若新关税落地,将对中美航线以及美国港口吞吐量造成显著冲击。

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自10月14日起实施针对中国船东和运营商,以及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运营商提供的海运服务征收港口服务费,中国随后宣布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征予以反制。虽然直接受影响的美造船舶数量有限,但由于政策中涉及“美国持股25%以上”的条款,业内担忧实际影响范围将远超预期。
业内人士指出,关税及费用政策的叠加正在制造运营混乱。关税数量和复杂性正成为新的系统性风险,可能影响集装箱码头效率及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流畅度。
未来两年,全球集装箱运输格局或将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亚洲制造重新抬头,新兴市场货流增长,而美国港口在关税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下,或将继续承受压力。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
                
2025-11-01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