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氢电动时代已来!全球首艘,开启商业运营!

2025-10-30162

10月20日,上海港罗东集装箱码头,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号成功首航,这艘承载着中国航运业迈向“零碳时代”愿景的船舶,正式开启商业运营。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柳长满,业务部副总经理胡美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召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等出席活动。首航仪式期间,上港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进行绿色航运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进一步加速醇氢电动产业生态在绿色航运的推广。同时,现场展示了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旗下“醇氢+电动”牵引车、载货车、船用动力等技术在智能港口场景下的应用。

 

从这一天起,中国绿色航运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章节。

 

当航运“减碳”不再是理念

 

国际海事组织(IMO)早已吹响减碳号角——全球航运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3%。今年4月通过的《净零框架》要求,到2050年航运业必须实现净零排放。重油时代的终结,只是时间问题。

 

LNG、氢、氨、甲醇等多种新能源路线此起彼伏,全球船东在“降碳”与“盈利”之间徘徊。问题在于多数新能源尚未在安全性、成本与补能效率上实现商业可行。正是在这种全球能源焦虑之下,中国方案浮出水面——醇氢电动技术的航运化应用。

 

这是一场能源形式的更替,更是能源逻辑的重构。甲醇既是煤基清洁燃料,又可以由风光电制氢耦合煤化工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大规模制备,实现煤的零碳高效利用,是风光电的最佳载体,是最理想的液态化的氢基燃料,已被Longspur Research评为“船用绿色燃料最佳选择之一”。随着近年来众多行业巨头重点布局甲醇能源应用、扩大甲醇船队规模,甲醇已被广泛看作零碳航运的新风向,是行业全面绿色转型的破局之点。

 

醇氢电动:液态能源革命

 

“远醇001”号的真正意义,在于她验证了一个体系——“液态新能源”的闭环。

 

与外界熟知的纯电或氢燃料不同,醇氢电动是在电动化的基础上,将绿色甲醇作为能量的储存与转化单元,兼具液体燃料的高能量密度与可再生能源的零碳特性。它既能解决纯电的续航焦虑,又能规避氢能的储运难题。甲醇,成为最具“中国国情”的零碳燃料路径。

 

作为核心支撑的直流组网技术,不仅让电池充电效率突破96%,有效减少甲醇发电机组能耗浪费,还显著延长了电池寿命,运维成本因此大幅降低。同时,直流组网在可靠性上也具备先天优势,能够避免交流短路带来的整体瘫痪风险,并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快速诊断与供电切换,为航行安全保驾护航。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技术集成了远程监测与自适应控制等功能,为智能船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运行层面,“远醇001”号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灵活切换模式:混动模式下,锂电池与甲醇发电机组协同运行,实现“削峰填谷”,保障动力稳定;长途航行则依靠发电机组持续供能;短途或港区航行可采用纯电模式,实现零排放、低噪音,符合环保要求;靠港期间还可利用岸电补能,进一步降低甲醇消耗与碳排放。这种灵活的智能控制,使船舶能够轻松应对多种复杂工况。

 

经济性优势同样突出。与传统柴油船相比,“远醇001”号的单公里能耗降低42%以上,续航里程近1500公里,是4000度同吨位纯电船舶的4倍。在投资回收上,初始购置成本低,可享受国家新能源船舶补贴,购置成本下降24%。

 

上海抢占绿色转型先机

 

 

选择上海首航,背后有深意。

 

上海既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也是中国绿色能源政策最早落地的试验场。

 

2024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要形成内外共济的航运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初步建成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中心,并为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和国际绿色燃料认证服务中心建设打好基础。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港温室气体排放接近14万吨,位居全球港口首位。这既是挑战,也是倒逼改革的契机。

 

如今,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完成绿色甲醇全产业链布局:从制备、储存、输送到加注,形成完整闭环。临港、嘉定、化工区、外高桥等地正在加速建设氢基能源基地,上海港则成为全球少数同时具备LNG与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之一。

 

“远醇001”号的首航,是上海从“绿色港口建设”迈向“绿色航运生态”的关键落点。她不仅是醇氢电动从零碳陆运走向零碳航运的开端,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车—港—船—能”一体化能力的窗口。

 

上港 × 吉利的强强联合

 

“远醇001”号在上海首航,既是基于上海全球领先甲醇产业链建设成果,也是见证上港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在甲醇战略一致的交汇点。

 

 

一个是掌握全球航运枢纽话语权的超级港口运营商,一个是深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的科技巨头,二者在“绿色航运”方向的合作,堪称中国工业协同创新的范本。

 

双方将共同整合产业链资源及优势,围绕港区码头及内陆港等场景,在绿色航运、绿色港口、智能化运作等方面探索开展充分合作。这意味着,“醇氢电动”不只是单点突破,而是“车—船—港—能”的整体解决方案。

 

正如吉利高级副总裁王召兴所言,这是一场能源体系层面的“深度协同”,是中国企业共同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产业实践。

 

这种跨界合作模式,为未来中国绿色航运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模板——技术+场景+标准的组合拳,才能真正撬动行业结构性转型。

 

内河航运:被忽视的“绿色金矿”

 

长期以来,内河航运在能源转型中被视为“边缘场景”。但事实上,中国内河航道里程世界第一,拥有14.59万艘在册船舶,而新能源船仅约1000艘——市场空间巨大。

 

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船级社等多部门近两年密集出台支持政策,推动老旧船舶淘汰与新建新能源动力船。2025年7月,中国船级社发布的《国内水域新能源应用及船型2025》明确将甲醇列为主要推荐燃料方向。

 

在此背景下,“远醇001”号成为中国内河航运新能源化的关键试点,她的成功商业化运营,将直接验证“醇氢电动”在中短途航运的经济可行性,为未来成百上千艘内河船改造提供样本。

 

换句话说,内河航运的新能源化,正是中国绿色航运体系的“第二战场”。“远醇001”号驶出的,不只是黄浦江的水波,更是一种新的能源逻辑。

 

过去,绿色航运被视为成本高昂的理想主义;今天,在上海,这一理想被转化为可运营、可复制、可盈利的现实路径。

 

“远醇001”号,是一个开端。未来航运“零碳竞速”的答案,或许正写在她的尾波之中。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