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运业仍处于动荡期的当下,洲际船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洲际船务”,02409.HK)继续选择以多元化战略“修炼内功”,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
9月29日,洲际船务官宣,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约4.82亿元人民币收购中集鑫德租赁(深圳)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鑫德租赁”)40%股权,并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深圳市融资租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租赁”)达成三方合资合作,共同持有鑫德租赁股权(中集集团40%、深圳租赁20%)。
三方合作
产业与金融的跨界握手
此次股权重组的三方主体——洲际船务、中集集团与深圳租赁,均为各自领域的标杆企业,具备深厚的产业积淀与资源优势。三者的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各自产业积淀与战略诉求的自然交汇。
洲际船务,作为“港股船舶管理第一股”,成立十余年来已成长为国内首家进入《劳氏日报》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榜单的企业。公司横跨干散货、能源化工运输与综合船管服务,构建了一个多元业务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既是运力的提供者,又是船舶资产的管理者,还逐步涉足金融服务与投资管理。
中集集团则是全球物流与能源装备龙头企业,业务遍及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凭借在集装箱、船舶设计制造、能源化工装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连续20年保持全球集装箱市场占有率第一,为海事产业提供从装备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支撑。
深圳租赁作为国内融资租赁行业领军企业,主要股东为深圳资本运营集团与中集集团,累计投放资金超千亿元。公司坚持产融协同服务实体经济,以国际化、科技化、专业化、市场化为战略定位,聚焦国际航运及跨境设备、交通运输、绿色能源、民生医疗、科技及新质生产力等领域,为实体产业提供专业、高效、创新的金融服务。其专业化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能力,是打通航运产业资本循环的重要一环。
三方结合,意味着航运、制造、金融的跨界握手。从逻辑上看,这正是产业链从分散走向协同的典型案例。
收购中集鑫德租赁
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闭环
作为此次合作的核心载体,中集鑫德租赁(前身为中集前海融资租赁(深圳)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深耕国际船舶、集装箱等领域,构建“制造-服务-金融”三位一体运营模式,业务覆盖境内外融资租赁、售后回租、联合租赁及产业投资,为航运产业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与资产配置支持。
根据披露,中集鑫德租赁2023年除税前净利润约为3190万元,除税后净利润约为2261万元。2024年,净利润实现翻倍,除税前净利润和除税后净利润分别达到6815万元和4570万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集鑫德租赁的经审计资产净值约为人民币12亿元。
对于洲际船务而言,这笔收购意味着战略上的纵深突破,透露出中国航运企业在构建“航运+金融”新生态上的雄心。同时,它与洲际船务半年报所展现的周期对冲和全球化布局形成呼应,勾勒出一家航运公司正在尝试超越传统“运力循环”,走向“全链条平台化”的战略转型。
从船舶设计到建造,从融资到运营,从管理到退出,航运产业链过去一直是碎片化的。造船厂、船东、租赁公司、管理公司各自为战,信息与利益之间常有断裂。而洲际船务的逻辑是,要在这个链条上形成闭环。
收购完成后,洲际船务依托中集集团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和船舶设计技术,深圳租赁专业高效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方将协同打造涵盖船舶设计、建造、融资、管理及运营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海事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产业链协同力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模式的潜台词在于,客户不再需要单点对接不同服务商,而是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完成从船舶采购到资金安排、再到长期管理与运营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合规与环保成本不断抬升的背景下,这种一站式服务的效率与成本优势,将是航运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武器。
周期与对冲
市场的另一层解读
要理解洲际船务为何在此时出手,还需结合其2025年上半年财报。
在BDI与BCTI均值分别下行三成的大背景下,洲际船务上半年净利润2303万美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与同行相比,其表现已算亮眼。太平洋航运净利腰斩,Star Bulk几乎盈亏持平,而洲际船务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
支撑公司韧性的核心,是船舶管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洲际船务船管收入同比增长72.7%,利润率升至14.3%。这一块的稳定性,成为对冲航运周期波动的关键。换言之,洲际船务已经用“轻资产业务”去平衡“重资产航运”的不确定性。
而收购中集鑫德租赁,正是这种“对冲思维”的延伸。通过金融工具,公司将在资产运作和资金安排上获得更大主动权。未来,当市场景气时,可以放大收益;当周期下行时,可以通过租赁与金融安排平滑风险。这是典型的“跨周期打法”,将显著提升洲际船务穿越周期的韧性。
与此同时,本次收购也将为洲际船务的绿色化与数字化战略注入协同效应。近年来,公司已在这两个方向上持续探索:一方面推动船队年轻化、加装节能设备;另一方面自主研发数字化管理系统“Seacon-AI”,并在全球布局服务网络。这些举措不仅让洲际船务在合规与成本曲线上占得先机,也为未来竞争积累了确定性。
但必须看到,绿色转型离不开巨额资本投入,而数字化则需要长期研发与场景落地的磨合。在此背景下,金融平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租赁与多元化金融工具,洲际船务不仅能为自身船队升级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还能反哺更广泛的行业客户。若这一逻辑真正跑通,将形成“产业+金融+绿色”的闭环生态,其战略价值已远非一笔股权收购所能概括。
战略格局
航运与金融的双向奔赴
如果把视野拉到更高层面,这次收购不仅是洲际船务的一次资本运作,更是中国航运产业与金融“双向奔赴”的缩影。
随着世界航运重心加速由西向东转移,中国船东对配套金融支持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国租赁公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快速崛起。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租赁公司船队及手持订单已达3,161艘,较年初净增100艘,规模稳步扩张。
尽管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海外融资渠道竞争加剧,但中国租赁公司正通过加大对国内船东,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展现出强劲的“造血”能力与韧性。上半年,共有68家国内客户与中国租赁公司开展船舶租赁合作,其中22家为首次合作。这不仅彰显了中国航运金融生态的厚度不断增加,也意味着行业确定性正在累积。尤其在国有船东批量新船订单的推动下,中国式的产融结合已成为全球新造船市场最耀眼的亮点。
在这样的趋势中,洲际船务是见证者,也是深度参与者与受益者。本次与中集集团、深圳租赁的合作,更通过整合航运、制造与金融资源,不仅为三方拓展发展空间,也为中国航运与融资租赁行业提供了一条高效、健康、共赢的新路径,有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国际化布局的典范。
航运向来被视为“典型周期行业”,运价大起大落,船东往往随波逐流,难以摆脱周期宿命。然而,在海运圈聚焦看来,洲际船务正在尝试给出另一种答案:周期可以被管理,也可以被穿越。公司通过船管业务为收益打造稳定器,以金融平台夯实资本支撑,再辅以绿色化与数字化的前瞻布局,正在逐步构建一个具备“抗周期”属性的结构性平台。
但航运的周期之海从未风平浪静。洲际船务能否真正跑通“产业+金融+绿色”的闭环,能否把周期的波动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助力,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航运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这种敢于突破宿命、主动塑造未来的探索,或许正是下一个阶段中国航运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命题。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