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力量:中国绿色航运的破局之道

2025-09-15286

  9月12日,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号顺利吉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带着醇氢电动技术跨界走向航运领域,一场关乎行业能源革命的新风暴正加速酝酿。

  “行业做了这么久,很多自认为走在前列的人,最终却常常被跨界者颠覆。”远程醇氢动力公司执行总经理丁桂春接受采访时直言。

  船舶业向来是一个被视为“重资产、慢更新”的保守产业,技术革新常常停留在“微调”层面。但“远醇001”号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它并非出自传统船企,而是源自远程的跨界探索:把在汽车领域探索多年的醇氢电动技术,移植到船舶。

  跨界,意味着挑战。但更意味着机会。

     跨界的起点:从车到船的逻辑

  “远醇001”号并非“凭空出现”。事实上,它背后的醇氢电动技术已经历了二十年的迭代。

  “这种技术一开始用于乘用车,后来用于商用车,在矿山的矿卡、发动机组、装载机、挖掘机上都有配套,所以非常成熟。”丁桂春解释。正是因为成熟的动力系统已经在陆地交通工具上被反复验证,才让远程有了将之跨界应用到船舶的底气。

  这与船舶业传统的路径依赖形成鲜明对比。长期以来,船舶动力更新依赖于国际发动机巨头的推进,国产自主技术鲜有突围空间。而这一次,“外来者”选择了弯道超车的方式——绕开柴油机和传统推进系统,直接用“醇氢+电动”的组合方案,重塑船舶的动力逻辑。

  “我们把船舶的柴油机替换为两台醇氢发动机组,发电归发电,电输送至推进电机,有电就能驱动。”丁桂春的表述听起来朴素,却是一种彻底的“解耦”。发动机与推进系统被拆开,动力模块化,维修和替换变得像换零部件一样简单。这种解耦式思维,正是跨界带来的“外来冲击”。

  跨界的挑战:技术与政策的突破

  跨界从来不是轻松之举。杭州钱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洋坦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全新的技术落地,确实是巨大挑战。幸好政府大力支持,从方案评审到风险评估会议,再到专家蹲点指导,才保证项目能又快又好地推进。”

  醇氢电动技术在航运领域的“首秀”面临两个层面的难题:

  第一是技术落地的难题。

  造船不同于造车,涉及的安全标准和国际规范极为复杂。尤其是新能源动力,更要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型式认可与排放认证。“远醇001”号在2024年8月拿到首张证书,成为真正可以商用的“合法船舶”。

  第二是政策博弈的难题。

  船舶更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全国内河有11万艘船,新能源船舶不到1100艘,占比不足1%。大量老旧柴油船仍在运营。要推动产业更新,单靠企业并不足够。幸运的是,政策的风向正在转变。

  丁桂春明确指出:“2024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对甲醇等新建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给予国家财政补贴,这是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这相当于国家通过补贴为新能源船企和船东提供“护城河”,推动跨界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跨界的价值:续航力与经济性的破题

  对于当前火热的纯电类新能源船舶的痛点,一部分是造价,另一部分是续航。

  纯电动船舶在中短途应用中表现不错,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补能基础设施的不足,限制了它在中大型船舶中的发展。丁桂春给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对比:“醇氢电动船舶可以支撑近1500公里续航,而同吨位纯电的船舶续航大概250公里。”

  1500公里意味着什么?从杭州到山东济宁,中途无需补能。这是纯电船无法想象的场景。

  与此同时,经济性也被重新定义。远程醇氢应用开发部副部长刘志强测算:“在杭嘉湖一条64TEU柴油船,一年油费大概50万,切换成醇氢电动船后,每年可节省20万左右燃料成本。”在能源成本高企的今天,这种节约无异于一场“硬通货”。

  跨界的未来:绿色与智能的融合

  丁桂春总结:“远醇001的吉水,标志着甲醇液态新能源正式在道路运输、工程机械领域之外,又完成了水路航运的跨界应用,开辟了绿色能源规模化应用的新领域。”

  从政策支持到市场需求,再到供应链配套,跨界的推进让甲醇产业链延伸至水运,形成“车船并举”的格局。更关键的是,这一产业链具有战略意义——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甲醇可以通过“风光制氢+CO₂合成”实现低成本制备,被誉为“液态阳光”。这不仅解决了能源安全问题,也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中掌握了主动权。

  而绿色转型只是第一步,智能化才是更远的方向。

  罗洋描绘了一个未来场景:“‘远醇001’以后甚至可以实现单人操控。未来可以做到编队航行,智慧码头、智慧航道、智慧航运都能连起来。”

  丁桂春则从更高的维度补充:“吉利有低轨卫星,可以精确到厘米级。未来低轨卫星能支撑船舶导航和碳足迹跟踪,实现全球覆盖。”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远醇001”号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首艘醇氢电动船舶的问世,它更像是一种信号,宣告着:绿色航运的未来由敢于跨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者来定义。

  正如丁桂春所言,“新能源船舶是大势所趋,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绿色转型已不可避免。”对于船东来说,或许未来某天,非新能源船舶将失去过闸优先权,这意味着盈利能力被直接削弱。对于企业而言,新能源船舶是国家战略,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远醇001”号的启航,正将中国内河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大幕拉开。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