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海员,共建海上尊重文化”——2025世界海员日论坛在沪举行

2025-06-23502

  2025年6月20日,上海 —— 在第15个“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一场以“关爱海员,共建海上尊重文化”为主题的高规格行业论坛在上海海事大学(港湾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主办,吸引了来自船东、船舶管理、船员服务机构、海事机构、学术界及海员代表等12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根治海上欺凌与骚扰问题,推动构建安全、包容、零恐惧的海上职场生态。

 

       本次论坛由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钱建国主持。论坛开幕环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海华致欢迎词。上海市交通委二级巡视员周英,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副处长凌贵阳,上海海事局船员处处长张晓东,上海海事大学继教院院长陈宇里,中国船东协会秘书长张爱国等嘉宾先后致辞,强调海员作为全球贸易“隐形脊梁”的重要性以及其职业环境中的隐性风险长期被忽视。  

  刻不容缓,海上尊重文化亟待建立

  “超过50%的女性海员和大量男性同行曾遭遇职场骚扰,这种行为不仅侵蚀个人尊严,更可能因心理压力导致操作失误,直接威胁航行安全。”与会专家指出,建立“和谐无扰,船满清风”的船舶文化,已成为国际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法规突破国际公约强化海员权益“硬约束” 

  论坛聚焦近期国际海事立法的重大进展,对2024年《STCW公约》修正案明确将防止和应对船上骚扰、欺凌及性侵犯纳入海员“人身安全和社会责任”强制性最低能力标准;以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2025年修正案获特别三方委员会通过,首次将“防止和应对海事相关暴力和骚扰”明确写入公约正文,为全球海员权利保障树立了新的法律标杆等相关系列举措进行了详细解读。 

      行动蓝图从企业实践到行业生态重构

       制度护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船员服务专委会主任包仁松在“致敬海员,守护海员尊严”发言中,倡导企业将“反欺凌”纳入安全管理体系,让制度真正成为海员抵御骚扰的坚实铠甲。建议在海事教育课程中将“尊重文化”纳入核心内容,让未来的海员从学生阶段就深刻理解尊重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针对船员服务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合作方旗下所管理的船舶,将试点启动“蔚蓝倾听计划”。

  包仁松表示,“和谐无扰,船满清风”是海员权利的宣言,更是行业良知的底线。我们要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将每一艘船化为漂浮的文明方舟,让蔚蓝的大海真正成为自由、平等、尊严的疆域!  

  法律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仲裁秘书易园解析了船员权益保障的法律路径,强调建立安全、保密、有效的举报与投诉机制是关键。明确了船员有哪些核心权益,维权有哪些法律途径,以及用实际案例说明航运仲裁在保障船员权益中的作用。

  上海海事局船员处三级调研员姜海燕详细解读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2025年修正案变化和要点。强调要关注MLC,关心履约,关爱船员。

       文化重塑:上海达飞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林以“风劲帆满处,你我共执桨”为题,分享企业如何将尊重文化融入日常管理,让航程充满温度。

  蓝梦邮轮酒店运营副总经理刘富东则从“同一个海洋,同一个团队”角度,阐述打造包容性船上文化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上海人事经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振震强调要关注“孤舟远航”下的海员心理健康,提出构建压力疏解与支持体系。

  政策激励:浦东新区航运发展促进中心科室负责人周荃解读了浦东航运人才新政,旨在以优质环境吸引和留住海员人才。

  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消除海上骚扰,需要船东、管理公司、服务机构、监管部门、教育机构及海员自身的共同努力。唯有全面落实“零容忍”政策,将国际公约与国内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零恐惧、零骚扰、零歧视”的海上工作环境,让每一位海员都能在蔚蓝大海上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安全。

  本次论坛由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船东协会指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船员服务专业委员会承办,多家单位协办,并获得上海船员服务协会、上海国际海员服务中心等机构支持。论坛的举办,为即将到来的6月25日“世界海员日”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全球航运业共建尊重文化注入强劲的上海动力。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