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丨《劳动报》专题报道宋寅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3-02-15563

  宋寅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技术研发、创新运用上持续探索,让救助行动更加高效、安全。

  “救助飞行,从飞机离开基地的那一刻起就是挑战的开始,我们的时间精确到了每一次秒针的跳动,”宋寅说,对于飞行救助队的成员来说,每一次任务都是与时间赛跑的大战,“让救助行动更加高效、安全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为此,宋寅带领团队在更新救助飞行技术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不断前进。

  安全飞行3309小时、执行救援任务301起、成功营救227名身处险境的人员……从飞行员到我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再到搜救教员机长,宋寅始终秉持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中,守护东海海域。作为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宋寅也想带领飞行救助队员向前跑。2021年,宋寅创新工作室成立,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16名成员集结成两路人马——青年理论学习组和飞行救助技术研究组,汇聚了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全体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将工作室打造成集理论基础与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海上搜救危险系数高,船舶或者人员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险情。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任务中保证自己的安全?如何高效舒畅地做好救助工作?团队开展船载直升机综合训练,突破了直升机救助范围不足的限制,真正实现深远海“动态待命”的救助要求;针对高东机场原有通信设施甚高频(VHF)电台海上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他们利用枸杞岛上相关通信设备,安装海拔270米的VHF天线,并配备50W的VHF收发信机天线,使有效通话距离从枸杞岛覆盖至海上半径为80公里的范围,为执行远距离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稳定通信是海上救助的关键,团队与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出新型的终端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设备,在救助中真正实现稳定实时,“叫得到、听得见、看得到、指挥得了”。

  “海上救援一直存在一个痛点,我们只能先把伤员由海上带回直升机机场,再用救护车转运至医院急救。道路交通拥堵,就会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工作室多次尝试,最终想出了救助直升机直飞医院的解决方法,“直升机的优势就在于快速高效、机动性强,用直升机直接转运到医院,就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救治率。”宋寅解释道。2021年,东海救助局与瑞金医院协议签约,建起一条海上救助直通医院的绿色通道,真正为海上伤病员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去年夏天,我们就成功救助了一名‘热射病’伤员,”宋寅回忆道,热射病的发病速度非常快,稍微晚几分钟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果,团队运用“最后一公里”,让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看到伤员完全恢复,我们感觉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在创新的道路上,自主研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宋寅深知,工作室想要走得更远,核心技术很重要。针对采购直升机制造厂家备件价格高昂且供货周期长的“卡脖子”问题,团队成员自行设计图纸,历时2个月完成S76直升机滑动门手柄的自制工作,缩短了供货周期近6个月,节约经费约30万元,有效保证了直升机的适航率。“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件事激励年轻人,让他们看到,只要愿意探索,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宋寅说。

  谈及未来,宋寅希望继续在技术研发、创新运用、解决难题上下功夫。“除了技术创新以外,工作室还是一个人才建设的平台,我希望每一位成员能够在这个平台里发挥自己的特长。”

         来源:《劳动报》,作者:饶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