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突发的疫情对全球石油供求关系的严重冲击,使得一个曾经松散的产油国同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相对紧密合作的产油国同盟。产油国的减产合作迅速扭转了严重失衡的局面,而大幅度减产所产生的红利及其它市场效应,将提示并促成产油国减产行为的常态化;更要看到的是,今后,大幅度的减产行为或将成为产油国试图急速调整供求关系及影响油价时而被优先考虑的政策。
2020年4月,因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封城限行瞬间将全球的石油需要缩减了大约每日1700万桶,打破了长期以来需求侧最多波动200余万桶的历史,当月的供需平衡状态从以往平均盈缺仅有2-3%的相对均衡状态,猛然跃升到高达20%的极端过剩水平。这一严重的、史无前例的严重供求失衡,以及当月一度跌至负油价的惨烈市场,无疑促成了沙特及俄罗斯等产油国不得不顾全大局合作态度。
2020年5月,主要产油国史无前例的达成了每日减产970万捅的超级减量,几乎占据了OPEC+其中20国基准产量的22%。就连常常诟病OPEC“高油价”的美国竟然也加入了撮合全球减产的外交周旋中,甚至不惜承诺用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的“自然”减产换取一些产油国的合作态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评价,正是由于产油国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迅速的改变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为日后油价的快速回升提供了必要条件。
由于OPEC+的大幅减产,人们曾经一度担忧的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乎意料的呈现出了长达半年左右的300-400万桶的当期供应缺口。按照OPEC+曾经达成的减产协议,随着市场的逐步好转,减产规模应该相应的递次削减。按计划,从2021年1月开始,减产规模应该减至每日550万桶的规模,但是,在1月5日OPEC+的会议上,仍然做出了3月底之前履行800万桶的减产协议。
目前,虽然全球石油消费已恢复到疫前2月份时90%的规模,油价也全面反弹到疫前时每桶50美元以上的水平,就连凭借经合国家库存高企而减产的理由也将很快消失。2020年12月,经合国家库存已经降到了30.5亿桶。仅用了半年的时间,经合国家的库存就快速减少了1.5亿桶,与疫前28.8亿桶库存水平相比,仅仅“过高”了1.7亿桶左右。依照前半年的降库速度判断,经合国家库存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就恢复到疫前的水平。
但是,即使这样,主要产油国并没有表现出准备收缩减产规模的愿望。在1月5日的OPEC+会议上,俄罗斯等国也仅仅是提出了8万桶的增产要求,相对于当时拥有的720万桶减产总量而言,这样的增产要求也太微不足道了。即便是这样“小声低调”的增产还被沙特出人意料的自愿减产100万桶而抵消。沙特似乎对700余万桶的减产规模还显不满足,再次将减产规模推举到800万桶以上。
从2020年5月开始执行新的减产协议至今年3月这一时期内,虽然经历了970万桶、720万桶、及最新的实际减产800万桶的三个阶段,但是减产规模基本平均在800万捅的水平以上。在当前的市场形式下,800万桶似乎才是沙特认为可以迅速调整供求关系,改变油价走向的必要减产数量。的确,在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双方拥有1亿桶的规模量中,减产数量太少对供求关系的边际调节效应是不够的。
通过大幅度的减产行为可以迅速的调整供求关系并改变油价走向,这要比以往仅仅推出100-200万桶减产规模有效的多。这即是这次大幅度减产行为显现出的丰硕成果,也应该是大多数产油国逐步达成的共识。今后,短暂的、爆发性的实施大幅度的减产行为,很有可能会被主要产油国在试图迅速调整供求关系时而多次采用。
在现实中,只要主要产油国认为是“低油价”,那么,供求关系就会被大幅度的减产行为而调整。据有关资料测算,中东大多数产油国的财政平衡点均在65美元至68美元范围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65美元以下时,主要产油国将会同心协力的将大幅度减产政策进行下去。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随着这次减产合作以及美国成为超越沙特及俄罗斯的产油大国之后,三大产油国更夯实了共同的利益出发点,共同的利益将促使一个更广泛的产油国联盟形成。一个新的全球石油供求体系正在重组中,它带给我们的结果是,全球石油供求关系再难以仅仅用单纯市场的力量平衡,石油供应国的利益将体现的更加强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以产油国通过大幅减产调节供求关系的时代来到了。虽然,产油国的减产行为并非是影响石油价格的全部,但是,今后三大产油国对供应端行为的共同进退,将使得油价又多了一个风险因素。

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钟健
作者: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卓创资讯石油首席研究员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