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而生 共待花开 长江内河船员感受行业回暖气息

2020-07-03692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疫情之下,长江水上运输也面临一场大考。6月下旬,记者实地走访常年行驶在内河上的部分船员,作为这场“长江保卫战”的关键一环,他们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随着全国复工复产开启加速度,他们对未来又有哪些期许?

   “最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

  6月的武汉,骄阳似火,烈日当空。武汉国杰物流码头上,现场作业忙碌而有序。一卷卷钢材、一包包豆粕缓缓从起重车上吊起,船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接卸作业,再由运输车运往目的地。

  “目前,单日船舶靠泊艘次还没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国杰物流码头现场负责人李星(化名)告诉记者,在疫情影响下,码头的吞吐量已经大幅度下降,“疫情之前,码头平均每天靠泊6艘次,而疫情期间,业务量只有往年不足50%左右。”



  受疫情带来的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港口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长江沿线小码头大多货种单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虽然我们3月22日就恢复生产了,但是1个多月才陆续有船靠过来。”在李星看来,本地货源因本地企业复工复产不足,配货量大幅缩减。

  “虽然跟过去没法比,但是最困难的日子已经熬过去了”。李星笑着告诉记者,自5月开始,码头上停靠的船慢慢多了起来,“目前基本恢复到了去年同期70%的水平了。” 对于疫情是否会造成客户流失,李星认为,疫情对全国的港口码头影响都一样,码头的客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现在业务量小是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变化也真实体现在码头工人的收入上。“刚复工时,虽然工资照发,但是由于货量变少,工人的活也变少了,工资提成自然缩水了不少。”李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段日子码头工人平均拿4000多,现在基本上都能拿到6000多元。

  “一艘艘满载而来的散货船,让码头又热闹起来,我们再忙也高兴。”李星表示。

  随着疫情形势向好,湖北省外地区逐渐复工复产,各地企业对水运业务需求也在恢复。对此李星也深有体会。他表示,下游到武汉的船舶,来回的周期和停靠的次数都在慢慢增加,作业量也比前一段时间多了一些,但具体数据并没有统计。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李星表示,一直以来,码头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提升码头服务效率、增加货物品种来促进业务的增长。

  “等行情稳定了,我还想重新买一艘船”

  “运价实在太低了!再加点呢,做生意不容易啊!”当记者走进“东泰919”船时,船员翟春生正在船舱里与货运代理“讨价还价”。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等船在武汉舵落口卸下最后300吨豆粕后,将去军山装货运往长江下游。

  “通常58000元的运费,直接被压到了50000元,对方一直不松口。运费太低了,不知道该不该运。”翟春生紧皱着眉头,叹了一口气补充道,“更怕等到最后,连这船货都没得运。”



  近年来,长江货运运力不断扩张,不少私人船主为争夺货源相互压价,运价大幅下跌,“价格踩踏”导致不少航运企业被拖入了“死循环”。

  相比运价低,翟春生坦言,他们更不愿意走空船。“我们有固定的货源——豆粕,过去基本都是满载装船,如今也装不满了。”据受访船员普遍反映,受疫情影响,运输航次和货源明显减少,同时船舶运输效率、船舶周转率和运力满足率等均有所降低。

  翟春生对此深有体会。今年头两个多月“东泰919”一直处于停运状态。“耗不起啊!船只有跑起来,才能产生效益,还款压力都比较大。” 翟春生告诉记者,正月过后他们就早早回到了船上,在南京隔离等待了14天才真正开始跑船。

  “当时疫情刚刚得到控制,由于疫情情况各不相同,各个地方的隔离政策也有很大区别。往往刚刚隔离完到下一个地方,根据当地政策又要重新隔离,无疑增加了许多时间成本。”翟春生无奈地说:“从2月底复工至今,我们才跑了6船货。去除成本开支,今年半年盈余17万多,相比去年同期,收入缩水了近一半。”

  “事实上,为了抢货源互相压价,目前市场价也仅为保本运价,就怕到最后谁都没有钱赚。”即便如此,翟春生仍然保持乐观态度,“等行情稳定了,我还想重新买一艘属于自己的船。” 据翟春生介绍,“东泰919”是他岳父的船,他的船早些时候刚刚卖掉了。

  记者发稿时再次联系翟春生,他已经联系好了另一船货物,从黄石装载2000吨的水泥运往高邮,“赚多赚少,今年能保住收入就很满意了。”

  “有稳定的货源,不愁没生意”

  “师傅们,辛苦你们了,麻烦你们快点卸完货啊!”汪立平一边跟记者说着话,一边不时看看卸货进度。他笑着告诉记者,“跑船不容易啊!对于我们来说,早一天走就早一天收益。”

  汪立平,35岁,江苏籍船老板,常年往返京杭运河至长江中下游。两天前,他刚刚从安庆装载了2400吨钢材抵达武汉。等货卸完后,他将顺流而下再到武穴拉一船石子返回扬州。



  “这一趟下来,利润令人满意。”汪立平满足地说。

  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汪立平把船停靠在安徽境内,人在宿迁老家过年,船直到2月20日才开工跑起来。“待在家的那1个多月可真难熬。”汪立平告诉记者,这艘2800吨级散货船是他去年4月份刚刚贷款购买的。“借了120多万元,每个月利息就要1万多。每天都在愁着怎么还利息,最艰难的时候只能找亲戚周转。”

  汪立平道出了长江跑船人的心酸。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他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往返运送货物,赚钱、还贷,“为了急着早点还完贷款,我们手里一般只留1万多的现金。”

  疫情之下,许多船东都在苦撑。疫情前,汪立平的姐夫刚刚铆足干劲买下一艘载重13000吨的散货船,受疫情影响,导致资金无法周转而无奈变卖,目前在家中待业。

  疫情的乌云并未遮住汪立平前行的航线,他甚至计划,过几年更换一艘载重吨位更高的货船来跑运输。

  “疫情后水运业会迎来一波高峰。”汪立平看到了受疫情压抑的潜在市场需求,于是计划抓紧复工、高效开工,避免错过市场反弹、行业回暖的机遇。汪立平告诉记者,虽然多个港口关闭、外贸订单量下降、运河货运需求量骤减,好在他早已建立长期稳定的货源,“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货物运送需求,不愁没生意。虽然疫情期间的运价一再下跌,但是跑京杭运河的运价一直比较稳定。”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行业也按他所预期的迎来了回暖,跑运输的收益渐渐好起来。今年上半年,除去所有运营成本,汪立平的净利润达到20多万元。“要不是复工后的第一船货耗费了我一个半月,效益会更好。”

  在谈到疫情过后对行业所持的态度时,汪立平心中有隐忧也有期待。他认为,当前水运业存在“船多货少、运力过剩”的情况,担心长此以往行业形势会变得低迷甚至进入寒冬。但是,经历过行业寒冬的他也有勇往直前的信心,期望将自己的“船”越做越大。

  疫情对全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人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有人在残酷的形势下遗憾出局。市场虽然多变,但也不无规律可循,把握规律、因时而异地开展经营,才能走得长远。

  来源: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