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因为我们的各种证还是太多了,办证过程又很复杂很繁琐,让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仍要花大力气去办证。对于这种‘准入不准营’现象,一定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更大激发市场活力。”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照”,指的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证”,指的是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按照我国法定程序,企业只有办理了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再拿营业执照,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仍然有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后仍需要办许多证,而且“拿证”所消耗的时间长,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造成了市场不公平竞争。“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要放,就一定要放得公平。”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因此,为进一步克服“准入不准营”现象,使企业更便捷拿到营业执照并尽快正常运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这将进一步厘清“证”和“照”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次的‘证照分离’改革将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的一大重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清理行政许可、取消审批等措施,将属于市场的彻底还给市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证照分离’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可以说,经过近年来的推行,‘证照分离’已经过了万事开头难的时代,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也发现了改革的难点,下一步的改革目标将更精准、更明确,改革的成效也将更大。”
同时,要注意“放管服”改革绝不是放了以后就不管了,《通知》强调,要完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规范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与申办经营许可的衔接,强化涉企经营信息归集共享,持续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依法推进改革。
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中再次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徐洪才表示,自贸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此次改革中具有“榜样”的力量,可把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由试点到推广,有利于把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在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可进一步促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有助于推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提升自贸区经济运行质量,从而有利于我国打造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首先在自贸试验区开展改革全覆盖试点,接下来也要加快步伐、由点及面,向全国推开成熟经验。白明表示,改革经验由点到面的推行,这也说明商事制度改革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势蔓延到全国,也将带动我国整个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来源:中国贸易报
2019-11-21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