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超大型船舶和创纪录新船订单主导的集装箱航运市场,长期不太受关注的“支线船”正逐渐成为业内焦点。船舶经纪商Intermodal最新市场分析显示,在未来两年大船运力大规模投放、供给过剩隐忧加剧的背景下,支线船市场反而因供应紧张、船龄偏高以及区域贸易需求稳定,而展现出稀缺性和韧性。
Intermodal研究主管Yiannis Parganas直言,支线船与整体集装箱市场之间的的对比极为鲜明。当前,所有集装箱船型的订单/船队比接近30%,其中12,000 至 16,999 TEU 级新巴拿马型和超大型船舶的比例更是高达44%。未来两年,市场将迎来庞大的新增运力,仅2025年全球集装箱船队预计就会增长6.7%,其中新巴拿马型船舶增幅接近17%;到2026年,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有4%,远超长期需求走势。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支线船极其克制的订造态势,订单量仅占船队的4.93%,接近历史低位。新造船保持均衡,2025年的下单水平与去年相近,仅为疫情后市场狂热时期的零头。
更重要的是,支线船的船队结构本身也在加速分化。如今,超过28%的船舶服役年限已超20年,船队平均船龄也超过15年。在环保法规趋严与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老旧船舶的退出几乎是必然。未来18至24个月,更多支线船将驶向拆解场。也就是说,支线船非但没有新增运力压力,反而在收缩。到2026年,船队规模预计将下降1.3%,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最大幅度收缩。在一个其他板块还在“拼命造船”的行业里,这种结构性收紧可谓凤毛麟角。
从需求端看,支线船也具备天然优势。2025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预计增长2.5%,吨海里需求增长2.2%;2026年,增速将微升至2.7%。虽然这些数字相较疫情前的高光年份略显平淡,但对一个几乎没有新增船队的细分市场而言,已足够支撑稳健的运力利用率。支线船主要活跃在区域内航线,天然贴近这类温和增长。与依赖深海干线、容易受需求波动与运价震荡影响的大船不同,支线船服务的是区域港口与干线枢纽之间的稳定货流。以亚洲为例,产业链区域化与“中国+1”制造转移,持续推升亚太区域内货量;在欧洲,次级港口网络密集,加之“近岸外包”趋势,以及地中海与黑海航线扩展,都离不开支线网络支撑。这些航线的角色,是大船无法替代的。
收益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支线船的韧性。2025年以来,1,000 TEU集装箱船的定期租金累计上涨近14%,1,700 TEU船型涨幅更超过21%。长期走势同样可喜,1,700 TEU船型的三年期租约价格自年初以来已飙升近25%,这既反映市场吨位的稀缺,也显示承运人愿意锁定长期运力。
Parganas强调,支线市场之所以突出,正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全球大趋势”的引力。与动辄数万TEU、持续爆发订单的大型船相比,支线船似乎更像“逆行者”,其遵循另一套逻辑——稳健订造、自然更新,以及在全球贸易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因如此,支线市场的基本面正重新吸引资本目光,近期新船订造已出现温和回升,这不仅是对板块信心的再确认,更意味着支线市场或将进入一个长期强势与战略价值突出的阶段,其背后驱动力正是供应收紧与区域需求的双重支撑。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