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hippingWatch消息,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东Seaspan宣布从10月1日起,将总部从香港迁至新加坡,并将旗下约100艘船只由香港籍转为新加坡籍。
知情人士透露,Seaspan此举是为了规避即将生效的美国港口费影响。这一举动不仅对Seaspan本身产生重大影响,也引发了航运业对美国港口收费政策变化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Seaspan拥有并运营着业内规模最大的租用集装箱船队,船舶总数达227艘,总运力约240万标准箱。该船队不仅以船龄年轻著称,更凭借持续的现代化更新计划保持着高效运营。2021至2024年间,公司已接收70艘现代化新船,目前尚有数十艘新船在建,以持续扩大其市场份额。
随着美国港口费政策生效日期的临近,Seaspan果断选择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为旗下100艘船转为悬挂新加坡船旗,显示出其对全球航运环境的敏锐洞察。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的方案,中国建造或中资船东自有船舶停靠美国港口,将被征收高额港口费,从初始的50美元/净吨逐步增加至140美元/净吨,每艘船每年最多征收五次;针对非中资船东运营的中国制造船舶,按18美元/净吨或120美元/标准箱择高收取,并逐年递增。
由于Seaspan总部位于香港,其运营船舶或被认为是中资相关而收取港口费,同时该船东此前频繁在中国订造新船,其200余艘船组成的船队中有约110艘船只由中国建造,后期靠泊美国港口时或将面临高额运营成本。Seaspan的迁址及船队转籍举动,被视为规避美国港口费直接影响的主动出击。
此外,Seaspan此举动可能对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带来一系列正面影响。作为全球领先的航运中心,新加坡港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其港口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国际航运公司选择在此注册船舶。Seaspan的船队转籍意味着更多的航运资源将流向新加坡,这不仅将为新加坡港带来更多的船舶业务,还将促进该地区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Seaspan的这一决策可能只是全球航运业更大范围调整的开始,突显了地缘政治正在重塑航运和船舶融资格局。据悉,美国和欧洲的航运公司已经开始逐步放弃中资融资,转向日本租赁和其他融资替代方案。全球航运公司正在重新评估现有合同,以减轻新政策下可能带来的风险。
来源:FleetMa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