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比政策更有力量!资本市场力挺扬子江船业!

2025-09-30434

2025年下半年的中国造船业,并没有像部分悲观分析所预测的那样坠入深渊。相反,一些龙头企业不仅经受住了外部压力,还展现出超出市场预期的韧性。作为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反弹,正是这一趋势的鲜明注脚。

 

从阴霾到反弹:资本市场的投票

 

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告,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开始对中国船东和运营商,以及使用中国建造船舶的运营商提供的海运服务征收港口服务费。这一政策被广泛解读为美国试图打击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主导地位,同时借此扶持本土船厂。

 

受此消息影响,扬子江船业的股价在年初曾出现明显下挫。市场一度担忧,中国船厂会被迫失去部分西方船东相关订单,企业盈利能力也会因此受挫。然而,仅仅几个月后,股价却迅速收复失地,重新站上政策冲击前的水平。根据汇丰全球研究部门的最新报告,这家企业的基本面表现给了市场足够的信心:订单回升、毛利率改善、运营效率提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扬子江船业重铸辉煌。

 

资本市场的投票,往往是行业趋势的先声。汇丰维持对扬子江船业的“买入”评级,将其目标价从 3.30 新加坡元上调至 3.80 新加坡元。扬子江船业的快速修复,折射出投资者对中国造船业中长期竞争力的认可。

政策冲击下的产业博弈

 

美国的措施,并非孤立存在。自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以来,航运和造船早已成为地缘博弈的新战场。从芯片到新能源,再到港机及造船,产业政策逐渐被纳入大国博弈的工具箱。

 

美国试图通过产业引导,以政策杠杆撬动市场选择,重振日渐凋敝的美国造船业。但问题在于,美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差距并非靠关税或费用可以迅速弥合。无论在造船成本、交付效率还是船型谱系方面,美国与中日韩船厂相比仍落后一大截。即便有政策驱动,船东是否愿意为政治考量而牺牲经济理性,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因此,美国的政策对扬子江船业等中国船厂而言,更像是“逆风测试”——短期带来心理冲击,但长期未必能撼动产业格局。

 

订单的支撑力:市场比政策更强大

 

让市场信心重回扬子江的核心原因,是其在订单获取上的持续突破。8月底,扬子江船业官宣拿下22艘、总值9.2亿美元的新船订单,使得今年前8个月累计订单达到36艘、14.6亿美元。

 

在全球造船周期波动背景下,这一数据尤为亮眼。过去几年,大规模集装箱船的订单潮已经消退,市场普遍担心2025年会重演历史上的“断崖式下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汇丰研究指出,今年以来,新造船需求在一些细分市场表现出惊人的韧性:

 

支线集装箱船需求保持活跃,反映出区域内贸易增长和船东对灵活运力的配置需求。

 

散货船与油轮领域潜在的新造需求上升,主要受老龄船队更新驱动,以及环保法规趋严带来的“被动换船”压力。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扬子江船业凭借船型多元化布局、成本控制能力和灵活的交付排期,能够及时抓住机会。与韩国船厂相比,扬子江在估值上仍有明显折价,但其毛利率水平却不逊色甚至更具优势。

 

换句话说,市场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大家:政策或许能改变节奏,但无法逆转逻辑。真正决定造船企业生死的,仍然是订单。

成本与效率:中国造船业的护城河

 

除了订单,扬子江船业股价反弹背后还有一个被低估的因素——成本与效率。

 

报告指出,未来几年扬子江船业的利润率将稳步提升,原因包括:

 

  • 订单结构优化:逐渐执行利润率更高的合同;

     

  • 钢材价格平稳:国内需求疲软使钢价波动有限,有利于船厂成本管控;

     

  • 运营效率提升:在管理和工艺上持续优化,提升整体成本竞争力。

 

这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中国造船业的长期优势——规模与效率的叠加。美国即便通过关税提高外部成本,仍难以弥补自身效率上的短板。这种差距,正是中国船厂的隐性护城河。

 

扬子江船业股价的反弹,不只是个体企业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造船业在复杂博弈中的一次“压力测试”。它告诉我们:

 

外部压力虽大,但无法撼动中国造船的核心竞争力,市场逻辑终究比政治逻辑更持久。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