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多用途气体运输船“宏利”号、国内首个深远海工况浮式风电平台“扶摇号”同日交付。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盛纪纲出席两个项目的交付仪式。

集聚中国制造智慧、拓展新能源动力船型
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LNG的应用推广逐步扩大,运输需求也不断增加。大型气体船作为国际气体贸易运输的主力装备,其新造订单成交量连续两年处于高位,而小型多用途气体运输船(小于50000方)作为产业链的必要延伸和补充,也日益受到关注。

“宏利”号约7700载重吨,主要用于中短程运输,包括大型气体船的卸货转运、区域性贸易运输、服务终端用户(如气体加注站、燃气发电站、偏远地区气体供应)等。该船总长119.6米,型宽19.8米,型深11.3米,除能够承担市场上常见的LNG、液化乙烯(LEG)和液化石油气(LPG)运输任务外,也可以运输液氧等20余种其它货物,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此外,该船液货系统分为两组,可同时处理两种货物,装载灵活、适应性强。该船船头两侧有2个250立方米的气体罐,兼作船上的LNG燃料罐;货罐舱还有2个4500立方米的气体罐。据介绍,为防止罐体低温带来的危险,这四个罐体都穿上了厚厚的“保温服”,其绝缘保温材料厚度超过了30厘米。

另一方面,根据船舶应用低碳零碳燃料的趋势,“宏利”号还实现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小缸径天然气低压双燃料低速机——CX40DF发动机的首次实船应用。该型发动机额定功率达5844千瓦,而缸径只有400毫米,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指标最高的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其电控系统、增压器以及油雾探测器等关重件均为自主研制,国产化率超80%。相较常规柴油机,该型发动机在LNG模式下可降低99%的硫氧化物、90%的氮氧化物、99%的颗粒物以及18%的温室气体排放。
面向深远海未来风电、“扶摇”直上九重天
海上风电作为商业化最为成熟的绿电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面对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的技术趋势,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海装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黄埔文冲、中国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及中国船级社等多家单位,开展了国内首个深远海工况(水深>50米)“扶摇号”浮式风电平台的研发建造。

“扶摇号”海上浮式风电平台总长71.96米,型深32米,型宽80米,运行半潜吃水为18米,设计排水量约15600吨。该平台根据布放风场的水文条件采用半潜式基础设计、柱稳式平台构型,呈等边三角形布局,有立柱、锤荡板、下浮体及方形横撑构成,并采用悬连线式系泊方案,能够抵御我国海域五十年一遇的海况,将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各种海上实验系统与设备提供支持。
交付后,该平台将整体拖航到琼州海峡东口,在湛江徐闻斗罗沙海域布放(场址水深50~70米,离岸距离约15公里),并于2022年第二季度完成风电机组安装后实现并网供电。该平台搭载1台由中国海装自主研发的6.2兆瓦风电机组,每小时最高发电量可达6200度,项目完成并网发电后将刷新中国漂浮式风电的单体发电量纪录。
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装备一体化示范工程,“扶摇号”项目涉及海上漂浮式风电装备总体设计、系泊系统设计、制造与调试等,要求完成大功率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并实现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的工程示范研究。该项目被纳入中国船舶集团应用产业“十四五”期间的战略产品,将填补我国目前在大功率海上浮式风电装备一体化设计及应用验证方面的空白,为我国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对实现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日,黄埔文冲与中国海装还就风电产业发展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来源:中国船舶报
2021-12-10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