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今年是继2015年(首届)、2017年两届后举办的第三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家华获“终身成就奖”;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军船一部副主任工程师、研究员毛献群,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江南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蔡乾亚获“科技创新奖”;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南研究院副院长兼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朱明华,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员邱爱华获“青年英才奖”。

谭家华
2000年以来,谭家华带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交疏浚(集团)等疏浚行业主力单位,对大型绞吸挖泥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攻克大型绞吸挖泥船海底岩土挖掘、钢桩台车定位、疏浚输送与装备总装集成等“卡脖子”难题,有计划、按步骤提高对远海岛礁恶劣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和装备作业性能。至今为止自主设计和制造了63座装备,包括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作业能力世界领先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等,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国内同类装备的80%份额,形成约12亿方岩土的疏浚年产能;与进口相比平均研制周期缩短35%、平均建造成本降低44%,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历史跨越;承担长江航道、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211项,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重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与研究生共同发表论文逾175篇。

毛献群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与研发工作,先后担任了某型综合登陆舰首舰副总设计师和后续舰总设计师,主持参加了多项两栖战舰领域的课题研究。在没有母型船可供借鉴,也缺少国外资料的情况下,带领团队提出了大量线型方案,对艏部线型、艉部线型开展了多轮迭代优化设计和多方案对比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倾斜双尾鳍方案,并攻克了轴系安装、艉鳍刚度等设计难题。与国外同类型船相比,其单位功率的航速效率明显优于国外舰船,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首舰交付部队后先后多次参加海军重大任务,包括索马里亚丁湾护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国家领导和军队首长的高度评价。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曾入选上海领军人才、第十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蔡乾亚
主要业绩:负责60万桶灵便型FPSO研发设计,完全满足海洋工程最高要求;主持完成了16500m3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设计,实现液化气船国内自主开发设计,首次实现船体三维设计后二维出图送审技术;主持完成29.7万吨VLCC研发设计,解决多项设计工艺技术难题,成功交付20艘;主持16000 TEU 、LNG燃料、22000TEU箱集装箱船研发、设计和建造,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首次实现基于营运航线的多工况性能综合优化设计,实现环形总段建造工艺创新;主持公务科考船研发设计,突破了减振降噪,空船重量控制,电磁兼容,高冰级、防寒防冻、薄板变形控制、科考设备装船要素与工艺等关键技术。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3篇。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朱明华
主要业绩:带领技术团队以多个重点型号船为载体,提出了面向船舶生产现场的三维作业指导书,开发了数字化工艺设计系统,并部署至生产现场实船验证,为生产现场提供准确、完整、细化的施工工艺;突破了船舶三维数字模型整体转换相关技术,解决了三维数模及其属性完整性传递的技术难题,开发了数据接口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在设计策划阶段应用仿真技术评估与优化建造方案,实现了船舶建造复杂工艺的仿真验证;构建了船舶建造过程仿真系统,实现了基于仿真的船舶建造物量统计、设施设备效率计算、生产计划评估、人员负荷分析等功能,为实现船舶精益建造垒实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近80 艘船舶的设计与建造,成效显著。
曾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以第一编制人完成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篇。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国防科工局“军工能力建设”先进个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邱爱华
主要业绩:带领科研团队研究突破柴油机动力系统匹配、异型柴油机并车及控制、高适应性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集成设计、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模式智能切换、脉冲机组匹配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脉冲柴油发电机组等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相关成果成功推广应用至公务执法船、科考船、军贸船、工程船等一百余艘船舶动力系统集成设计中;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果成功转化应用至5000吨大型海事船、海港拖轮、5000吨级海监船及科考船等近十艘船舶,实现了柴电混合动力技术在国内多型船上首次应用,为推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以第一编制人完成行业标准1项。

据悉,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组织举办的2019年大型综合系列学术年会将从9月18日延续至10月29日,共设置1个主场和11个专场,参会人数预计将达800人次。这是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的一项品牌学术活动,也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每届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以会员为主体,交流、探讨和展示自主研究成果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团结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实现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宏伟目标而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