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运产业的主流叙事中,沿海始终是资源密集、要素集聚的焦点,而内陆,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则常常被视为配角舞台。但一家诞生于安徽芜湖的航运企业,却在这片被低估的水域中悄然崛起——没有深水港口加持,也不依托央企背景,却在五年内完成了从内贸干散货运输到国际航线拓展、从传统航运主业到产业地产和量化投资的跨领域布局。它,就是芜湖信天船务有限公司。
这家年轻企业的背后,是一位对航运周期有冷静判断、对资本节奏有精准拿捏的创始人。我们借由与CEO周全的深度对话,试图理解:一家中部民营航运公司如何穿越产业风浪,又如何在稳健中蓄势突围。
穿越周期,从内贸到出海
芜湖信天船务注册成立于2019年11月,以散货船为核心载体,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整合水路、公路、铁路运输资源协同运作,依托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性价比的“港到港”全程散货物流解决方案。
“2019年我们刚起步,正好遇上航运市场的一个阶段性上升周期。”周全回忆,疫情所带来的“运价红利”为初创公司提供了意外的成长加速度,信天船务也趁势完成了多艘新船交付并投入运营。
但与许多“追涨杀跌”的市场玩家不同,信天船务并未被高景气的表象冲昏头脑。2021年,市场情绪如日中天,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精准判断运价“虚高”背后隐藏的过剩风险,提前处置船龄资产,兑现现金流。早年购入的“信天海”轮以1300万元投入、3000万元售出,实现逾1倍资产增值,远超租金回报;同时,又在高点果断出售“信天海2”号老旧船,成交价达2800万元,成功规避此后市场回落至800万元以下的周期性风险。
周全的逻辑很清晰:“新船订单早在2019年就开始激增,周期传导时间不过8-10个月,一旦高点过后,新交付运力的冲击必然到来。卖在高点,远胜于留恋利润。”
当前,信天船务依托3艘在运营散货船舶、4.28万吨载重吨的运力,构建起以沿海10大港口为节点、“一纵两横”的航线结构,覆盖长江、珠江与南北沿海主流水系。
2024年,信天船务在原有内贸航线基础上,成功开通了东南亚航线,航线覆盖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这一跨越式拓展,标志着公司正式实现从“区域航运商”向“国际综合物流商”的转型。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也为安徽、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航运企业提供了“出海”样板。资料显示,信天船务已与中粮集团、首钢集团、云南云天化等大型货主及OP公司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为本地航运企业“走出去”打下了行业基础。
“人的战斗力”,才是航运的真正边界
在航运这个传统行业中,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资产,而是人。尤其在创始阶段,团队的选人、用人、育人几乎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周全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
在信天船务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公司创立之初,周全亲自负责团队搭建、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设计,从零到一打造出一套专业、稳定、高效率的航运组织结构。
目前,信天船务拥有一支岸基+海员队伍构成的42人团队,涵盖船管、海机务、船长、轮机长、财务、人力资源、航运商务等多条线,形成了“小而精、强协同”的组织模型。所有核心岗位人员,几乎都由周全一手引入、培训与考核,建立起强有力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
“团队建设是我们投入最多心力的板块。”他介绍,海务、机务团队需从全国范围内筛选责任心强、自驱力高的人才,而在商务方面,公司则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建立密切联动,从校友网络中寻找既懂市场、又懂法律、还能扛指标的实战型人才。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其他的我们来匹配资源。”在机制上,信天倡导开诚布公、轻松务实的企业文化,并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将优秀员工转为合伙人,实现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的深度绑定。“不是企业留住了人,是平台激发了人的潜力。”
重资产不是问题,节奏失控才是风险
航运行业向来“重资本、长周期”,这对创业企业而言意味着高门槛、高杠杆与高不确定性。面对“轻资产VS重资产”的行业命题,周全没有选择任何一方,而是更关注节奏的掌控。
“重资产意味着更强的控制力,但也意味着更高的变现难度和流动性压力。我们不抗拒重资产,但我们坚持:不能在人为不可控的位置上押注。”因此,信天船务虽然从一开始就走自有船队路线,但扩张节奏始终建立在行业均值判断与企业自身承受力之上。“我们从不盲目加船队,只在市场与财务双重合适的窗口期出手。”
而对于是否该使用杠杆,周全坦言:“该借的时候还是得借,但这几年船价一路走高,并非良机,未来如果回落到合理水平,我们一定会果断加仓。”他所强调的,是企业经营的“逆周期思维”,不是拒绝风险,而是主动掌握风险。
从外部看,信天船务的扩张速度并不算惊人——没有跨区域并购,也没有造船潮中“大单频出”的高调。但在公司内部,这种“慢”恰恰是刻意为之,是对精细化管理、高质量船管、运营稳定性的坚持。
“我们目前所有船舶均为自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系必须高度契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周全指出,信天坚持“降本增效”的双核路径:一方面通过高标准船管压缩非必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周转率、缩短装卸周期来提升营收密度。两者结合下,企业在同等运价环境下,可实现高出15%左右的利润率。
“金融+航运”的实践路径
在信天船务的体系中,航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业”,而是一种资本性资产运营业务。“航运本质是金融,和地产本质类似,周期重、杠杆重、资产重。但相比地产,它更流动、更具国际性。”
因此,信天船务自创立伊始,便将“金融+航运”作为核心理念,不仅体现在购船节奏、资本结构、资产轮换上,更体现在其多元化战略布局之中。近年来,信天悄然切入产业地产与量化金融投资领域,试图通过“稳健现金流+高成长资产”的结构组合,实现企业资产曲线的双轮驱动。
早在2021年,信天船务就前瞻性地拿下芜湖中山南路719号产业地块,并注册成立芜湖信天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产业地产领域的战略布局。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厂房出租模式,信天船务将这一园区定位为面向本地制造业与科创企业的“轻载产业孵化平台”,集成厂房建设、租赁经营、物业管理、产业对接、政企协同等多个功能。
同时,借助周全在华东政法大学金融硕士背景与对资本市场的深度理解,信天船务自2023年起设立独立量化投研团队,系统开展基于Python建模、因子分析、回测系统、风险控制等维度的算法交易研究,并于期货市场正式投放运行。
目前,该金融量化项目已实现年化收益稳定在10%左右,并正寻求与基金公司开展合作,共同探索设立定向策略基金,迈出从“企业资产管理”向“资产管理型企业”转型的第一步。
“航运提供现金流和底盘支撑,地产负责稳健落地,金融则是我们未来最大的增长预期。”周全认为,企业不应被行业单一性所限制,而应从资产视角去重新理解产业:“做实业要有金融的脑子,做金融要有实业的心。”
从芜湖出发,驶向新航道
作为安徽省航运商会副会长,周全对区域发展有更深一层的责任感。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安徽的航运格局整体偏分散,缺乏沿海那种产业集聚能力。”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优势。“船管成本低、融资环境宽松,这些都可以成为安徽航运的要素禀赋。”
信天船务正是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配安徽”的航运发展模型——用有限资源撬动最大价值。“我们不跟谁比规模,而是以可持续性作为方向标。”
在航运产业加速整合、大公司主导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中小航运企业的空间在哪里?周全的回答直接而务实:“防风险,是首要任务。只有活下来,才有未来。”
他不讳言行业中大量中小企业盲目上船、超杠杆扩张的教训:“高点买船、高点造船,往往是倒闭的开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顺势做事,而不是赌趋势。”
而这背后,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踏实务实,坚持信念。”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信天船务成立至今,在周期洪流中一次次决策的内在支撑。
对未来3-5年的规划,周全清晰明确:船队升级至巴拿马型,保留一部分灵便型船的灵活配置;金融板块深入发展,形成航运+金融的复合模式;管理团队实现合伙人化,进一步释放组织活力。
“若干年后,我希望行业里可以记得,有这么一家船东,敢于在周期高点卖船,也敢于慢下来沉淀实力;有这么一位企业家,既懂船,也懂金融。”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芜湖信天船务的崛起,是一次航运认知模式的革新。它打破了“内陆不做国际”的地理局限,打破了“航运无二增长”的路径依赖,也打破了“民营难做高端”的行业偏见。而这一切的核心驱动,是周全本人对航运产业深刻的理解,对金融周期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系统思维。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里,信天船务的存在是一种“有逻辑的笃定”:理智看待风口、不迷信规模、不逃避周期,而是靠判断力、节奏感与专业力穿越波动。在航运这个永远在“下一个周期”中的行业里,这样的信念,值得记录,也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