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间,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轮船”,证券代码:601872.SH)发布公告,正式宣布终止终止分拆所属子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下称“中外运集运”)、广州招商滚装运输有限公司(下称“招商滚装”)通过与安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通控股”,证券代码:600179)进行重组的方式实现重组上市事项。
多重不确定性致交易“流产”
根据公告披露,招商轮船拟分拆所属子公司中外运集运、招商滚装,通过与安通控股进行重组的方式实现重组上市,即安通控股向公司发行股份购买公司持有的中外运集运 100%股权和招商滚装70%股权。
自2024年5月起,该分拆计划正式启动,随后经历了董事会审议、框架协议签署、反垄断审查通过、资产评估备案及多轮公告披露,显示出两家公司在操作该交易上的积极推进与合规态度。
然而,招商轮船在公告中指出,尽管各方持续推动重组进程,但鉴于交易各方尚未就交易条款等相关事项协商一致,且考虑到本次交易事项自筹划以来历时较长,当前市场环境及标的公司实际情况较本次交易筹划初期已发生一定变化,为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长期利益,经公司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友好协商,基于审慎性考虑,公司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
两家公司表示,终止本次分拆系经公司审慎研究,并与交易对方充分沟通、友好协商后做出的决定。终止本次分拆预计不会对公司股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亦不会对公司既定战略规划的实施产生实质影响。
市场曾高度期待
市场对招商轮船与安通控股重组最初寄予厚望,期待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资产重组,而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央企航运整合升级。
从表面看,招商轮船与安通控股“同属招商系”,又有多年合作基础,加上此前安通破产重整后“招商系”大举介入,重组仿佛是水到渠成。
在宣布资产重组消息后,安通控股股价迅速上涨,三个交易日内从2.11元/股攀升至2.81元/股,并于12月进一步冲高至3.45元/股。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希望通过此次重组再打造一个集运平台,依托中外运集运的外贸航线、安通控股的内贸网络以及广州滚装的滚装运输能力,构建一个内外贸一体、集滚融合的综合性航运集团,在全球集运市场中形成有竞争力的第二极,这将提升招商局集团在集装箱运输领域的整体话语权。
另一方面,此次重组被视为优化招商轮船和安通控股资产结构的重要一步。招商轮船可以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进一步聚焦油轮、散货、LNG运输等主业,而安通控股则有机会接手优质航运资产,丰富业务形态,增强盈利能力和资本市场估值。在资本层面,这是一场“瘦身+增肌”的双向协同,有望释放企业价值、打开新的股价上涨空间。
此外,市场也将此次重组视作央企内部资源整合、强化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在招商系内部进行航运资产的重新布局,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还可能推动集团港航物流、汽车供应链等上下游资源协同,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更强的战略整合能力和协同效应。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航运周期波动、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种央企主导的重组也被市场看作是稳定航运基本面的重要手段。
然而,正如两家公司在公告中所提及的,当前的交易环境,已与安通控股最初披露资产重组时所处的市场氛围截然不同。彼时,资本市场对航运板块仍抱有较高预期,重组消息一度被视为激活公司基本面、提升估值水平的关键催化剂。但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掀起的关税战持续发酵,全球贸易格局出现震荡,航运作为贸易活动的晴雨表首当其冲,运价波动加剧,市场对行业前景的信心也出现动摇。
另一方面,市场对俄乌战争及加沙冲突的结束抱有一定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可能阶段性缓解,这也加剧了对运力过剩的担忧。2024年,全球集装箱船订单量达到830万TEU,超越2023年初创下的780万TEU历史纪录,成为新的高峰。然而,船舶报废量依旧维持低位,过去三年的降幅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BIMCO首席航运分析师Niels Rasmussen指出:“2024年新增订单量达到440万TEU,为历史第二高;尽管交付量创下290万TEU新纪录,订单量仍保持增长态势。”
这意味着,中长期看,集运市场恐重陷低运价、高竞争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安通重组后实现运力14万TEU、跻身全球前20位,但是否能在低迷周期中保持盈利能力,对其股东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是极大挑战。招商轮船作为“卖方”,也可能对自身子公司在对方平台上能否获得发展有所担忧。
重组失败,各自安好?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两家公司最终走向重组失败的结局,实则是其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若强行落地,不仅可能带来估值偏差和整合失败,更会对公司经营节奏和资本结构造成扰动。相较而言,及时止损、稳住基本盘,不失为对市场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审慎决策。
重组未果之后,安通控股与招商轮船将各自延续原有的战略路径,表面上“各自安好”,但背后却映射出两家企业在战略定位、资源禀赋及市场周期下的不同博弈逻辑。
对招商轮船而言,其母公司招商局集团本就拥有庞大的航运资产体系,在油运、散运领域实力雄厚。原本试图通过重组整合安通控股的集装箱航线资源,来补齐短板、增强综合航运能力。而重组流产后,招商轮船并不会止步,而将回归自身主航道,通过优化船队结构,稳步推进国际化和绿色转型,稳扎稳打。
安通控股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资产重组原本被市场视为其“脱胎换骨”的契机,不仅有望改善财务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更可借招商系的资源实现航线网络和管理能力的跃升。如今重组落空,安通控股的下一步该如何落子?
从2025年第一季度安通控股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其积极寻求转型突破,着力强化内贸业务布局和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公司频繁出招,积极布局内贸航运生态圈。公司与上港集团展开全方位合作,推进上海港内贸业务;与厦门国贸签约,聚焦内贸集装箱物流与海铁联运,推动供应链降本增效;与天津港深化港航协同,服务京津冀战略。此外,安通联手上港、天津港、广州港推出“三港一航”FAST精品航线,提升航运效率;并与国铁集团上线“一单制”服务,整合资源、简化流程、压缩成本,试图在运营协同中寻找增长新引擎。
然而,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推动航运+港口联动、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安通控股能否走出一条新的增长曲线,仍待市场验证。
因此,表面上的“各自安好”并不意味着影响为零。招商轮船失去了一次低成本布局集运板块的机会,安通控股则错过了借力资本与资源的快速转型窗口。在航运格局快速演变、行业周期走向不明的背景下,两者今后的分野,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