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动荡、地缘政治搅局频仍、中美关系波动不定的当下,航运业正置身于前所未有的迷雾之中。兴达航运CEO杨新天最新表示,中美关税90天的休战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但全球航运业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或许比想象中更大,船东要警惕“微风起于青萍之末”。

中美“休战”实现双赢,未来仍存变数
在上周《EMC2025易贸航运大会》上,杨新天抛出了一个看似逆潮、却不失逻辑的核心观点:“目前中美关税战所达成的结果是一场务实的双赢。”
他指出,从生意角度观察,中美最终并未走向对抗式脱钩,而是通过短时间密集沟通达成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双赢妥协”。若用企业纠纷作比,达成协议总好过上法庭,“避免了热战、冷战和彻底脱钩,已经是双赢结局。”

然而,妥协带来的“喜”背后,仍潜藏着“忧”。“我相信中美之间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互相共存、长期共赢的机制。双方都在试探边界。”杨新天提到,一些美国企业已下令加紧从中国发货,囤积库存至6个月水位,足见企业对未来政策的不信任依旧存在。
对于此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的对中国建造船只征收港口费方案(详情见《对中国建造船只征收港口费具体细节公布!》),他认为,此次301条款的焦点,已从最初的打击中国造船能力转向精准打击中国船东和“实际控制人”,使得打击手段更为复杂且难以回避。不过“美国现在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中国实控利益人’?这个定义本身就高度模糊。而从风险视角来看,这种模糊本身就意味着巨大不确定性。”
杨新天认为,中美贸易纠纷只是冰山一角,航运业真正的暗流来自于全球秩序的“范式转变”。他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最新沙特发表的演讲,已对二战以来的国际体系提出挑战,而这种思想一旦在美国政坛扎根,“即使民主党重返白宫,也难以回到原点。”这将意味着国际金融体系、能源体系、航运路径乃至美元体系的潜在重塑。
小行业大变局:船东须预判“业务重构”
杨新天所创立的兴达航运,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的独立灵便型船东,拥有并控制着一支由 40 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
兴达航运的起点可追溯至2005年杨新天在上海创立的OSL,主营中非间件杂货与原木运输。2008年,杨将OSL业务与新资本整合,在香港创立安贝海运(AMP),逆势扩张,逐步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辐射全球的灵便型船东,高峰期拥有近40条自有船。自2011年起,AMP启动国际化进程,陆续在海外设立分支,并展开跨国并购。2017年收购美国奥斯汀的Sono Shipping,2019年并购香港老牌家族船东Fenwick。2023年,AMP与德国汉堡航运(HBC)合并成立兴达航运。2024年并购智利圣地亚哥的Nachipa,2025年2月再收购澳大利亚Rhumb Maritime,并将其更名为兴达航运(澳大利亚)。
(关于兴达航运近年扩张可详见早前报道:《重磅!两家散货船运营商将合并,最早下月完成!》、《兴达航运继续并购扩张》、《快速扩张的中国船东表态:“美国威胁”难以撼动中国造船业!》)
杨新天结合兴达航运一路发展的经历表示,所谓危机,即危险中也蕴藏着机会。面对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船东更应该靠自身的感知力和战略灵活性,在变局中寻找立足点。
“航运是个小行业,或许只能作为谈判中被摆上桌的筹码。”在杨新天看来,航运业虽连接全球贸易命脉,却在宏观博弈中缺乏议价能力,容易成为更大贸易协议中的附属品。
他指出,许多航运公司过去和现在曾在灰色地带如伊朗贸易、俄罗斯市场中取得高收益,但未来的世界将对这些“生意逻辑”进行全面审视,“当世界体系发生转变,今天的盈利模式明天可能就不复存在。”
谈及兴达航运的下一步布局,杨新天在接受《海运圈聚焦》采访时透露,公司一直保持与多家同行的沟通,持续寻找具有战略契合度的并购机会。“目前暂无需特别对市场披露的计划,但我们始终在聊,始终在看。”至于外界猜测兴达有意赴美上市,他坦言:“纳斯达克的流动性很好,但对于航运股的定价并不友好,尤其是中小型航运公司。在我们目前的战略视野中,至少在2025年,不会是我们的优先方向。”
来源:海运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