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进展!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正式获批!

2025-01-08515

  1月7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

  2024年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同时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中国船舶拟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资料显示,中国船舶整合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型造修船、机电设备、海洋工程等业务;中国重工则是全产业链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五大业务板块。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皆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船舶表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意见,公司将在相关尽职调查、审计、估值等相关工作完成后,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本次交易的相关事项,并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上述议案及其他与本次交易相关的议案。

  变革背景:从竞争到资源整合

  在过去的多年里,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两家公司在多项业务上存在重叠,尤其是在军民船舶、海洋防务装备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市场竞争。然而,随着全球航运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深刻转型。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合并显然是一种理性而必要的选择。

  本次交易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双方的资源,消除同业竞争,优化产业结构,并进一步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重组方案:优势互补,协同效应

  中国船舶在2024年9月19日披露了本次交易的重组预案,本次交易中,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为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具体而言,经合并双方协商确定,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37.84元/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5.05元/股,并由此确定换股比例。

  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中国船舶股票数量=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保留四位小数)。根据上述公式,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

  截至预案签署日,中国重工的总股本为22,802,035,324股,参与本次换股的中国重工股票为22,802,035,324股。参照本次换股比例计算,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3,044,071,716股。

  根据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资产分别为1784.4亿元和2163.01亿元,合并后的公司将形成更为庞大的资产规模。这一资源整合预计将进一步优化船舶制造板块的产业布局,提升产能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未来,存续公司将通过精益管理,聚焦价值创造,全面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通过进一步优化生产、采购、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整合,存续公司将实现产能的最大化释放,进而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市场占有率。

       提升产业链韧性:绿色转型动力

  随着全球航运需求的旺盛增长,尤其是在绿色低碳船舶的推动下,全球优质造船产能的供给正趋紧。在这一背景下,本次合并无疑将大大提升存续公司在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根据合并后的战略规划,存续公司将专注于推进船舶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船舶不仅要在传统船舶领域保持竞争优势,还要在新兴的绿色能源船舶和智能航运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此外,整合后的中国船舶在绿色低碳技术、智能航运、船舶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将被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为全球航运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同时,存续公司还将更好地应对全球航运业日益复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挑战。通过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全球航运需求的波动,进一步巩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这次合并不仅对中国船舶制造业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全球航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合并后的中国船舶成为全球领先的造船企业,其国际市场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高端船舶、军舰和海洋防务装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国际造船标准的制定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通过整合双方在不同船型领域的优势资源,存续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船舶”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中国造船业的国际话语权。

  在全球航运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中国船舶将凭借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和资源优势,继续扩展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船舶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推动中国在全球造船产业的全球布局。

       资料来源:海运圈聚焦  编辑:Eva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