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换班难:当务之急是要形成海员是“关键工作人员”的共识

2020-04-17425
  今天看到海事服务网CNSS的一篇文章“一线船长发问:究竟是谁阻拦了中国籍船员的换班?”,其中已经列出了诸多由上至下的政策措施,多部门联合推动海员换班。但是,实施效果却不甚满意,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这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要尽力在全社会形成海员是“关键工作人员”的共识。

(图片来源:海事服务网CNSS)

      1、相关政策梳理

  3月12日,交通运输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在船船员换班安排的公告》,要求各地各有关方要妥善解决换班困难的问题。但这个文件并没有对港口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安排船员换班的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安排船员在船休息。因此,这个文件对于换班并没有提供好的解决方案。

  3月1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杨新宅表示,交通运输部十分关注和关心我国船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于当前疫情发展的情况,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指示和指导:一是妥善解决船员超期服务的问题。二是发布操作指南,指导船舶和船员有效防控疫情。三是实施便利举措来服务船员。这次新闻发布会,提供了船员换班的解决方案,这相对于3月12日的公告,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4月1日,交通运输部再次印发通知:进一步强化国际航行船舶中国籍船员境内港口换班管理。其中规定,船员换班离船,航运公司或海员外派机构应当制定船员换班离船计划,船员本人应当填写《船员船上隔离健康记录登记表》,相关材料按要求提交换班地人民政府明确的责任部门或机制。拟进入境内港口作业的船舶在预计抵达港口48小时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在船船员健康信息,航行时间不足48小时的应当在驶离上一港口时立即报告。船舶自境外最后一个靠泊点驶离至境内港口靠港时长超过14天,且《船员船上隔离健康记录登记表》显示船员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经海关卫生检疫无异常后可办理入境手续换班下船;时长不足14天,且《船员船上隔离健康记录登记表》显示船员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经海关卫生检疫无异常后可办理入境手续换班下船,并应当在入境地按当地人民政府要求进行居家或指定地点隔离观察,补足14天时间。如果《船员船上隔离健康记录登记表》显示船员健康状况异常、换班下船过程中出现健康异常状况或经海关卫生检疫有异常的,立即暂停本次换班,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处理。对被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的船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政策措施,已经为海员换班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不时有海员换班难的报道,最近这几天这样的报道尤其多。

  2、为什么要形成海员是“关键工作人员”的共识

  经济社会是按照一个个成文的规则和制度来运行的。但是,这些成文的规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称为理念,其实就是共识,或者可以用文化来表达。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西方人对戴口罩并不接纳,这就是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形成的不成文规定,也就是共识。虽然好像没有强制令,但谁戴口罩就会被看做异类,轻则招来鄙视,重则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初期,西方人心中往往有“那是黄种人才会得的病”,这也是西方人长期用有色眼镜看中国人而慢慢形成的共识。同样的,将新冠病毒疫情从最初认为是无关痛痒的流感到现在认识到其危害性,也是共识在社会中逐步形成的过程。

  在智库领域,有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模型,被称为奥佛顿窗口。 一个公共观念接受度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想象的-激进的-可接受的-明智的-受欢迎的-政策。由此,一个观念最后能不能成为政策,就是逐步在大众或者决策者心中形成越来越可接受的共识,最终才能让相应的政策落到实处。智库在提出政策建议的时候,要对政策建议背后所面临的公众舆论要有清醒认识。智库对政策问题的前瞻性视野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持续传播,都可以纳入到这样的框架体系中。由此,对智库就有两项要求:

  第一,智库所要具有的前瞻性,其实就是要能够提出在当下"不可想象的"的想法,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让大众和政策决策者逐步接受,进而在未来能够上升为政策。这种前瞻性,要求智库所提出的观念虽然不为大众所接受,但是未来有很大可能会被大众接受,这需要功力。智库,要具有"见所未见"的功力,或者是具有对某些问题洞见的能力。

  第二,另一方面,还需要智库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思想的传播让受众不断了解这个想法,不断接受这个想法,使之逐步成为流行的观点,为最终能够成为政策打基础。所以,智库不仅仅是建言,还要传播,让建言尽可能付诸实施。传播力是衡量一个智库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海员的相关政策领域,其实也就是通过智库不断的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海员是“关键工作人员”的共识,其后才会有社会各界真正把海员当回事,真正尊重海员。

  3、如何形成海员是“关键工作人员”的共识?

  首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智库专家不断撰写文章,全面介绍欧美发达国家对海员的尊重和优待。比如,3月份,国际运输工人联合会ITF和国际航运公会ICS向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递交了联名公开信写道:“鉴于专业海员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间的重要作用,建议无论国籍如何,都应该给予海员与其他诸如航空机组人员和医务人员一样的国际关键工人地位”。再比如,3月19日,英国已经把船员列入了关键工人名录。看看这些海洋强国是怎样做的,就知道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该怎样做。

  其次,推动更高层级对海员的重视。美国把每年5月22日定为美国国家航海日,这一天美国总统会发布公告,强调海员对美国发展的重要性。借鉴美国的做法,如果每年的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不仅仅在交通运输部的层面展开,而是在国务院的层面上展开活动,并且效仿美国,发布有关中国海员对中国“一带一路”支撑的相关公告。这样的推介力度,必将会使尊重海员、善待海员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了共识,各方面的支持政策就会跟上。前些天笔者写道:“如果医生是‘白衣天使’,那么海员就是‘橙衣天使’”,对医生的优待政策,也应该推广到海员。如果海员是“第二海军”,是非常时期保卫祖国的后备役,那么对军人的相关优待,也应该扩展到海员。

  最后,还要海员持续发声。尽管每个海员的声音不大,但通过恰当的平台或者智库专家的渠道,不断把声音向不同层面传播,让海员重要性的共识潜移默化,在社会大众的心中慢慢生成。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欧洲大航海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相信对海员的尊重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有,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抱怨没有意义,做好自己的事情,让人们看到海员的坚韧和勇气,并用恰当的渠道把保障海员权益的声音持续发出去。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所谓滴水石穿,就是相信好的政策终会到来。也许在某个契机下,尊重海员的政策就可能落地。

  海员朋友们,你我共同努力,让海员的职业生涯更美好,让航运业更美好!!! 

       来源: 绝顶思维 谢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