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李克麟: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8-02-053114

  
  【发布者按】


  中国航运事业迅速发展,已然雄立于世界航运之林。

  现代中国航运史上有一个名字不能缺席,那就是曾经大名鼎鼎的李克麟。本文作者早在中海集团创立之年,以《上海交通运输》杂志常务副总编的身份,采访过李先生。物换星移,九年后(2006年)在李先生功成身退之际,作者以《中国航务周刊》华东首席记者的名义,又与他作了访谈。双方都感慨于这样的机缘巧合。两次专访用了同一个题目,以示矢志不渝,始终如一。

  兹借海运圈聚焦一角,时经十二年重新发布第二次专访稿,以悼念李克麟先生,并冀对网友认知现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轨迹,有所助益。

  俞鹤年 2018年2月3日记

悼念李克麟:直挂云帆济沧海

  ——访中海集运高级顾问  中海集团前任总裁李克麟

  (原载《中国航务周刊》第647期,2006-07-20)

  李克麟——

  一个同中国海运分不开、同中国集装箱运输分不开的名字,

  一位在航运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的风云人物。

  把生命融入航运事业

  “我对航运事业充满了热爱,有很深的感情”

  “中海的事业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今年6月2日,64岁的李克麟从运筹9年的中海集团首任总裁的岗位上卸任。7月4日,在他获聘出任高级顾问的中海集运办公室里,他与记者相对而坐,侃侃而谈。

  回忆起45年的航运生涯,从最基层做起的李克麟,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1961年进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船上当报务员,到报务主任;1971年正式任船长,当时做的是3000、10000载重吨的杂货船;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980年下船任公司航运处副处长,两年后被选送去上海市党校学习;1983年9月被提任上海远洋公司总经理,经营散杂货船及简单的集装箱船;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远洋荣获全国金马奖;1991年被国家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1993年离任时,上海远洋已有137条船,8万多集装箱箱位,年效益达到9亿多元(人民币),同年被调往北京中远集团任第一副总裁,主要任务是整合上远、广远、天远的集装箱运输资源,组建中远集运,兼任总经理;1997年初,由交通部授命组建中海集团,当年7月1日,中海在上海正式成立。

  9年后,当李克麟从中海告退时,他说:“自己对中海的事业、对中海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感情,中海的事业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这9年间,每天早晨,他准时6点起床,6点3刻离家,7点到办公室,用一个半小时看资料、了解情况,8点半上班,晚6点半离开公司,7点到家。“只要不出差,一天12小时风雨无阻。”

  在这“融入生命”的9年中,中海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集装箱运输从零进入到世界前六位。中海组建时有400多艘船,平均船龄16年,平均每艘船1.8万载重吨,根本无法打入海外市场;到去年年底,中海的船队仍然是400条船,但船龄降低了,每艘船的吨位上去了,已经达到3.8万载重吨。中海组建时净资产为100亿元,总资产250亿元,总收入67亿元,亏损1亿多元;到李克麟离任时,中海的净资产已达350亿元,总资产670亿元,收入720亿元。

  李克麟60岁时,他会否退休就成了航运界和国内外媒体关注的话题。今年5月23日,他去阿联酋的迪拜,参加中海(西亚)控股有限公司和中海阿联酋代理有限公司开业仪式,中海代表、代理老板及有关官员风闻他即将离任,但见他仍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以至于大家以为是误传。

  李克麟说:“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最起码的工作道德。”

  回顾自己45年的航运生涯,他感慨地说:“基本上是十年一个变化,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我把一生全部融入航运事业,因为我对航运事业充满了热爱,有很深的感情。”

  乐观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

  “把中国集装箱运输搞上去!”

  从事航运业,李克麟一直坚持自己的职业理念。他说,海洋运输是传统产业,航运市场周期性变化特别明显,不可能永远好或永远差,数十年来经历了好多高潮和低潮,尤其是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总是自己鼓励自己,树立信心,沉着应对。“任何时候都要让员工看到自己乐观的一面,而且作为企业领导,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集装箱运输代表了现代海上运输先进生产力。”国际上在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应用发展,中远在80年代初才起步,整整落后了20年。李克麟在上远任航运处副处长时便意识到,如果不在集装箱运输方面采取大的措施,我国的航运就搞不上去。所以,他走马上任上远的总经理,就启动了集装箱运输。

  李克麟回忆道,那时上远运的90%以上都是散杂货,集装箱货很少,实际上很多货都可以装集装箱。但是由于港口问题、公路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观念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很多人认识不清,信心不足。针对这个问题,他还撰写论文提出如何改观的对策。

  1985年上远的集装箱运输业务亏损了,作为总经理,李克麟当时所承受的种种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冷静思考,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他体会最深的就是集装箱运输最大的特点是网络运输,亏损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网络运输。

  当时上海港的水深、位置等条件都不适合网络运输。而上远开美东航线只有上海、香港,这两港没货,别的地方就补不上货了。李克麟当机立断,选择日本神户港作为中转港,天津、大连、青岛、上海等很多地方都有到神户的航线,把中转的货物运到神户,形成了网络,而且把美东、美西航线也联成了网。一进网络运输,货量就上去了。

  李克麟把这“一步棋”称为他搞集装箱运输的转折点。1986年上远扭亏为盈,开始产生效益。此后,随着货量的增加,集装箱船从700TEU到1000TEU再到2700TEU,直到3800TEU(当时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是4000TEU),不断向前发展,达到了8万多箱位的规模。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又一点体会:集装箱运输是规模运输。

  在挫折中崛起,李克麟与集装箱运输的不解之缘就这样起步。

  1993年8月8日李克麟抵达北京,奉命组建中远集运,12月正式成立。1997年,李克麟重返上海,再度奉命组建成立了中海集团,并确立与实施了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的产业战略。2005年中海以37万TEU运力位居世界第六,计划在2010年以65万-75万TEU的运力规模进入全球三甲。在“坚信”与“坚持”下,“把中国集装箱运输搞上去”从职业理念升华成了职业使命,李克麟终于不辱使命,铸就了中国集装箱运输的辉煌。

  突破传统思维 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个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

  “中国集装箱运输任重道远”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2年美国西海岸港口大罢工等所引发的世界航运低迷时期,李克麟成功地运用他首创的“反周期运作策略”,从低迷中酝酿高潮,从危机中抓住机会,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在业界传为经典佳话。记者在访谈中也感受到了李克麟思维的创新活力。

  李克麟在接受访谈中一再强调,一个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征集中海英文名的时候,大家的思路跳不出一个“海”字。李克麟则考虑中英文不必字字相扣,就提名“CHINA SHIPPING”。结果大家都说好,就是没想到。但李克麟想到了,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CHINA SHIPPING”体现了海运以“船”为主体的内涵,恰与李克麟的航运生涯相契合。如今,“CHINA SHIPPING”已成为全球闻名的国际航运品牌。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货源与航线资源都由行政调配。海运系统只能搞沿海、做散货,国际线不敢也不能搞。中海的诞生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李克麟一语中的:“阻力最大的还是观念问题。”到中海后,他看报表摸情况,特别是了解财务状况,还特地请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用3个月的时间,对中海的状态“号脉诊断”,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强有力的对外竞争的船队,没有形成强势核心产业。

  于是,李克麟冲破“海运企业可不可以搞国际航运,能不能够搞集装箱运输”等囿于传统观念的重重疑虑与阻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带动全局”的主战略,为中海的发展打开了局面。2004年6月16日,“中海集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中国航运界已形成中海、中远两大集团并驾齐驱的格局。

  凭借着慧眼独具的洞察力,李克麟这样分析与展望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中国的集装箱运量占全球的25%,而且生成量很大,每年有20%的增量,但在国内集装箱运量中,进入中国市场的世界前20家国外船公司占到80%以上,中海、中远各占7%-8%,两家加起来只占15%-16%,其他中小航运企业占3%左右。” 李克麟认为,必须清醒地看到差距,同时更应该看到,差距大表明发展空间也大。按国际惯例,本国船队应占40%-50%市场份额,而现在只占近20%,因此至少还有20%的市场空间。

  他说,这几年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兴未艾,每年都以9%-10%的增速扩张,为什么起步晚发展快?关键就在于先进生产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时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与集聚,进出口产品所形成的适箱货源非常充足,估计有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潜力,所以前景很宽广。李克麟又说,中国是运输大国,但船队还不强。比如马士基有150万TEU运力,而中海、中远加起来仅75万TEU。全球集装箱运力的增长超过货量,但我们的运力还跟不上货量的增长。因此,中国集装箱运输任重道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也许这就是李克麟航运生涯的写照。

  李克麟给业界后辈的三点提示

  一、要了解市场,对全球航运市场都要清楚,尤其要掌握周期性规律即供求关系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贸易、造船量、船舶覆盖率等因素)。

  二、要吸收新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新的运输方式,不仅仅是集装箱,还有LNG等等。

  三、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竞争能力是落后的,企业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表现。

  (本文题照系作者于当年采访现场拍摄)

  
 
海运圈聚焦专栏作者:俞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