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剪船为什么看起来帆很多

2017-12-271274
飞剪船是19世纪中叶诞生的一种远洋大型货轮的新形态,以后随着钢材料的日益广泛应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大型多桅飞剪船默默地航行在各大洋孤寂的远洋航运线上,以极低的运费运输大宗廉价货物如谷物、木料、矿石等等。
  
20世纪初丹麦大型风帆货船/训练舰“哥本哈根”号

这些大船仿佛高耸入云的桅杆令观者为之惊叹,从此有了绰号“Wind jammer”,博主也不知道怎么样能够翻译的信达雅,这个雅号的涵义似乎就是驾驭大风的船。要使得八面来风,那么层层叠叠的风帆是少不了的。
  
19世纪50到70年代盛极一时的福州-伦敦茶叶飞剪船,其中代表就是这艘“短衬衫”号,一直保存到今天。这艘船的主桅杆(中间那根)上有6道帆,前桅杆上少一道帆,也有5道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时期的战舰上,一般只有四道帆。比如这是19世纪60年代的铁甲舰,英国的勇士号。

那么飞剪船作为“驾驭大风的船”,是不是就比同时期的战舰桅杆更高,所以才能挂更多层帆呢?

并不是这样。因为为了船舶稳定性和大风大浪中的航行舒适程度,桅杆的高度决定于船舶的宽度和吃水深度。飞剪船这样的远洋商船和当时的远洋战舰的船体形态都差不多。这种装备风帆的远洋战舰需要四海漫游,各大洋部署,因此要求自带一年以上的各类补给物资,而货船则需要庞大的底舱尽量塞进货物。因此远洋货船和战舰吃水都比较深,满载时往往达两层楼那么深。同时,远洋战舰和飞剪船都追求高速性,战舰是为了战术优势,飞剪船是为了运送茶叶等珍贵的高价商品。于是飞剪船和远洋战舰都是5:1甚至是6:1这种在当时看来细长的船体形态。
  
19世纪80年代的典型主力舰一般不挂帆,只在欧洲水域活动。英国的可能是海军上将级的最后一艘,试验搭载了单装16英寸巨炮(具体数字记不得了),这艘船粗短的身材一望而知。

所以大体上,19世纪60到80年代远洋挂帆铁甲舰和飞剪远洋大帆船基本上都是细长的船型,桅杆高度按照比例也差不多。

那么同样高度的桅杆上为什么飞剪船挂的帆层数多呢?
  
仍然以短衬衫号为例,将它和当时的挂帆铁甲舰对比:
  
1860年翻船全舰将士阵亡的“舰长”号全帆装炮塔铁甲舰。

对比舰长号和短衬衫号三根桅杆各层风帆的比例。可以看出来舰长号的四层帆当中的从下往上数第二层,也就是那面巨大的方形帆,如果从中间隔断成上下两半,比例上基本就和短衬衫号的帆装布局能够对应了。
  
这样厘清之后,看得出来,短衬衫号主桅杆顶端还多加了一层“摩月帆”(Moon Sail),但造成飞剪船的帆看起来数量多的主要因素是第二层帆分成了上下两半。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商船要尽量压低成本,而没有机械动力的帆船,成本主要是水手的薪酬,水手数量越少越好。而水手平时最消耗体力的重活就是收帆。


大清福建船政的法式巡洋舰训练留影,水手们要爬上桅杆去,扒在帆桁上拉住帆布往上拽,把帆一点一点拽起来,有配合、有层次的捆绑到帆桁上,这就是十分消耗人力的西洋横帆的收帆法。

而第二层这面四方大帆乃是帆船上提供主要推力的帆,而战舰又凑巧不缺人手,所以战舰上一直保持着古风盎然的四层布局。

与此对比的是人手需要尽量压缩的远洋货船。这种第二层帆分割成上下两道的布局,正是19世纪中叶率先由美国货船主提出的。
  
这种两截分割的布局,帆就可以用人力和蒸汽辅助动力,直接从甲板上收帆。上图就是这种收帆所需要的缆绳,布局和历史上的风帆船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产生了利润空间。
  

这艘飞剪船上,分成上下两截的第二层帆,下半截打开,上半截收卷。灵活适应风力增减,又不需要传统四层布局那样多的人手去收帆。可谓方便适用。

这就是飞剪船风帆显得多的原因。也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创新意识与市场需要共同催生了两百年不变的传统远洋横帆船帆装新的改良进步。

海运圈聚焦专栏作者:核动力爱胖达(新浪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