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当务之急——普及航海文化

2017-05-091188
丝绸之路

最近一段时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的风风光光地展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带动全世界合作共赢的大国风范赢得了全世界热烈响应。

“一带一路”的地理概念总体有两个:第一,始于陆域的概念,从东方到西方的内陆马背上的通商之路;其二是从中国的沿海通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几条“蚕宝宝”的饲养引起的,中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纺织丝绸了,随着人们普遍穿戴丝绸,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文化。


蚕宝宝吐丝做茧

当闭守的古老中国有了丝绸之后,开始了与西域的通商,他们把中国的丝绸贩运到波斯去了,于是就有了到西域去的“丝绸之路”,形成了一条“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绸文化带。

历史演变,唐朝国力渐弱,吐蕃侵占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北方战事频繁,丝绸等商品产量减少,商人亦不愿冒险远行,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对外贸易大大需求增加,朝廷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保护海上通商贸易。当清脆的驼铃声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汹涌波涛中又出现了新的贸易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衍变成了历史悠久的东西方的贸易文化,记载了全世界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另外一部分。中国的农耕文化与航海文化有了实质的交融,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数千年的历 史变革中,中国的农耕文化始终根植于中国人的大脑中,农耕文化底蕴远胜于航海文化。与欧洲沿海国家“大航海”时代产生的航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很多文字和文化都烙上了农耕文化的印记。

最为著名的有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词有凄婉的爱情写照,却把春蚕的生理成长过程描写成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道德品质。
在西方航海国家也有类似的中国语境和特别的航海文化。如直到现在欧洲国家都十分尊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船长和海员。在他们的言行举动中无不体现了航海文化的存在。

因为他们的血液中有航海文化的基因,在北欧有了把海盗当成国家英雄的文化,在全世界的迪斯尼主题乐园,缺少了以杰克船长为代表的海盗文化和娱乐设施,还成为迪斯尼吗?
我们可以从英国王室和欧洲君主国家成员的服装看出端倪,他们在正式的礼仪场合都是穿戴了海军制服,在英国,海军与海员享有同等的待遇。他们的文化理念:只有伟大的船长,才有伟大的国家,船长和海员为国家和为民族作出杰出了贡献,理当尊重。

英国航母下水,女皇敲香槟酒 亲王船海军制服

现代的欧洲年轻人还是喜欢到海上去活动,国家也鼓励年轻人去当海军,尽管海员人数减少,不得不承认,他们还是航海强国并在航海领域和航运界有相当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因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无法融入航海文化,国家缺失了引导国民的海洋意识。
最近,我在市教委举办的航海职业体验日活动的演讲中,我提问学生和陪伴的家长:

“中国固有领土一共有多少平方公里?”

家长们和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大声喊出:“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

“那么,请问同学和家长,我国南海九段线之内的领海、渤海算不算国家领土?”

同学和家长都愕然地摇头。

我告诉他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领土,内海和边海、南海九段线之内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请千万不要忽略了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

又是最近,我国的航母001A在全国人民的期望中下水了,全国人民欢呼。

范将军劈缆

航母下水没有“ 教母”

可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知道读者注意没有,国防部发言人讲“航母试水”!我翻遍航海字典却没有讲述船舶第一次从船台或者船坞浸在水里叫试水,而只有下水!

那天我期待航母下水能够按照航海文化和习俗的“国际惯例”,像英国航母下水命名仪式一样,由类似于最高夫人来敲香槟酒,成为第一艘航母的教母。但是发现范将军举起了斧头砍缆绳,船首的香槟酒却是机械敲碎的。中国的航母没有教母,天下奇观啊!

英国女皇出席航母下水仪式

诺唯真邮轮“喜悦”号的公司请了男明星来做教父,欺骗没有航海文化习俗概念的中国民众。我立刻撰文予以驳斥,却招来数万计粉丝的攻击。我竭尽全力反击,最终,男明星的男女粉丝全部被我煮烂,偃旗息鼓了,因为他们没有航海文化的基础。而该公司的某发言人也给我委婉打招呼,这是公司聘请的代言人而已。

最难容忍就是行业内从事航海、航海习俗概念模糊的人的讥讽:

“你老了,现在世界需要创新,航海礼仪也得改变!你应该与时俱进!不要把迷信和基督教的那一套用在中国人民身上!在中国,男人是主导,有教父怎呢?有教母又怎么呢?别再胡说八道了,还是带你的孙子,含饴弄孙得了!”

无独有偶,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前所未有的央视连续报道中远海运海员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的奉献。我为之非常感动,作为中远海运的船长,我在航海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服务在中欧航线和美东、美西航线上,我感到非常的亲切和鼓舞,甚至跟着海员流下激动眼泪。

由于我国航海文化的普及缺憾,加上记者没有做好专题报道专业术语的功课,出现了很多瑕疵。譬如,记者把“舷灯”书写为“炫灯”;央视播音员在播报时出现了“海文气象”的词语。其实,在航海上都是以约定成俗的“水文气象”作为航海专业术语的。

由此,我一直在网上直言不讳的指正。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同。

向小外孙灌输航海文化

中国社会、甚至主管机关的立法一直把“海员”当成“船员”来对待。在一些专业书籍中也是混混不清,由此,民众根本无法区别“海员”和“船员”。我说“海员”和“船员”是在同一平台却不同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尽管职业没有卑贱高贵之分,但“海员”和“船员”在专业、技能、知识和责任方面是不同的。职业平台相同,名称不同是国际通常的叫法。国际海事法规STCW公约还特地在决议中规定了海员名称并设立了每年的6月25日为“国际海员日”,我国是批准公约的缔约国,中国国家主管机关每年都召开“6.25国际海员日”会议,却一直在文字和专业人士中用“船员”来表述。这是中国的航海文化吗?

同样,我也遭遇了很对业内人士对我的抨击,其理由,不管“海员”和“船员”你能把中国海员的待遇加上去了就是王道,我们并不在乎名称。还有的更是“事实根据”来狡辩:

“你是船长,干脆把你的名称改为海长得了。在江里船上的人改成‘江员’得了!”

当我说了把航海职业渐渐培育为航海事业,但是有人反驳:“只有你高尚,你有觉悟,不给你钱你能干吗?你没有房子就不是这么想了。”

我真的无语了,对于社会的物欲,我也无能为力,但我认定一个人除了物欲之外,还要体现航海工匠对职业的忠诚和责任,倘若没有,那么干任何工作你都感到委屈。

最近,“薛船长在上海”又发表了署名文章,薛迎春船长撰文写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还有很多沿海、沿江的客轮,票价低廉,让很多人有机会体验航海,而现在除了客滚船外,客轮基本退出客运市场。要不就是豪华邮轮或游轮,而这不是一般贫寒子弟所能享受的。年轻人缺乏航海的感性体验,也就使得优秀航海生的招录失去机会。

小学教材中缺乏航海内容,到高中时课文选用《汉堡港变奏曲》已太晚了,何况那主题还不是讲航海,动员远洋船长和海员经常到小学里普及航海文化,这是很需要的。民国时代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有《新铭轮遇险记》描写马家骏船长驾驶的“新铭”轮遭遇强台风,经过24小时奋力搏斗终将船驶出危险区域的故事,以海员的勇敢顽强激励学生。如何着手推动航海相关文章进小学课文,是需要想想办法,或许中国航海学会能做点事情。

向往远方是每个人的天性,对航海有兴趣的年轻人来说,若有机会做一年半载的海员,人生中也是浓墨重彩的记忆,或许其中会有一些人留下来从事终身职业。一个健康的年轻人稍加培训即可胜任此工作在航海领域中,有很多利益群体在作怪,包括国家主管机关在内以海事规则为由,设定了各种强制培训,时间久,费用贵。对于想从事此工作模棱两可的年轻人来说,除非想以此为职业,就不会下决心花大笔的钱学航海。

中国社会缺少航海文化教育和轻视航海文化的培育必须改变了。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推进,我国应该在青少年中宣传航海文化,体验航海生活。我在上月在北京参加了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的“北京中小学航海文化科普活动推进会”会议,感觉北京的中小学正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航海文化教育,势必会对全国产生影响。

在2010年世博会中我也以志愿者身份在中国船舶馆宣传航海文化,在退休后仍然在大中小学,甚至在幼儿园中宣传航海文化。使得更多的民众了解航海文化,得到了民众的认同。所以不是我国没有航海文化培育基础环境,而是缺少宣传航海文化!

2010年世博会志愿者

另外,在中国的航海界、从事海员职业的人员中存在过多的戾气。这些都是阻碍了航海文化的推进。我在此说上一句话:r> 

世博会讲解船舶

中国的航海教育要面对我国海洋建设的宏伟战略,接受航海文化并不是动员和强制民众去当海员,去从事海员职业。而是通过职业航海人对航海文化的传播,让民众了解航海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的影响,对外贸易和物流需要海员去实现终端的运输服务。不管今后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使无人商船出现,航海技术还得人去掌握,海员还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

另外。国家一旦有事,海员是第二海军!

宣传航海文化

演讲嘉宾


海运圈专栏作者:航海衣羊(胡月祥长) http://weibo.com/huyuexiang(微博)